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详解

上传人:全*** 文档编号:61891787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详解(1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详解,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释放一览图表,竖 标 杆,一、(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答案】14. B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一、(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15. 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古

3、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 15.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

4、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答案】D 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本题考查“酒”的作用,结合诗歌第二联,“酒为

5、旗鼓”“ 势从天落银河倾”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为下文积蓄了气势。“须臾收卷复把酒”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其踌躇满志。故答案为:D,(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

6、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点评】本题考察内容侧重句意理解和情感赏析,比较基础,难度不大。考查意象的作用,属于常考题型,难度属于中等。 【参考译文】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

7、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

8、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答案】14. A,【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

9、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比如D项,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

10、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15. 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

11、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这里介绍两种观点:观点一: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 点睛:这是一道主观性答题的试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

12、且都要说出具体理由。,THE END,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 B第三句想表达考场肃静无声,紧张肃穆的气氛。 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分析不当,这只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并非承认自己体弱多病。,BE,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

13、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比喻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突出了考场的庄严,烘托了作者心情。,【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

14、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BD,解析 B“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

15、D“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4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示例: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一词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从诗歌标题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衣襟呢!,【注】元九、李二十:

16、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 “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CD,解析 C“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理解不当,“短李”是亲近戏谑的称呼。 D“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分析不正确,作者固然“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但不是“因此并不介意”,诗中蕴含着苦楚和愤懑。,6请从“戏赠”入手,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