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79167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试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班级 姓名 总分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答案】A【解析】反馈调节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

2、在,A错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B正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进而使到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D正确。2.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接着先后迁入。下图表示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示种群迁入,其中0月时为蝗虫迁入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 )A02月蝗虫种群呈指数增长B2月一定迁入了蝗虫的天敌CM为在该环境中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生态系统在37月的抵抗力稳定性比02月高【答案】D【解析】02月蝗虫种群增长率在不断增大,而指数增长增长率不变,A错。2月蛔虫种群数量增长率下降,可能迁入了蝗虫的天敌或竞争者,B错。7月后蛔虫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达到K值,低于M,C错。37月各物种数量高于02月,故抵抗力稳定性较高,D种群。3、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表示光合作用,分别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表示动物的摄食,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表示化学燃料

4、的燃烧。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D【解析】播种杂草后,该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提高,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A正确。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该生态系植物多样性提高

5、,营养结构更复杂,而且为动物提供更丰富的生存空间,导致动物种类也增加,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与前面原因相似,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而恢复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他种类牧草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错。5、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达到稳定状态时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会有一定的变化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D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是否合适【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是相对的,

6、各种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正确。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保证该生态系统能够存在一定时间,B正确。阳光直射环境会造成温度过高,不利生物生存,C错。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是否合适,保证食物链能量的合理流动,D正确。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B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不需要能量的输入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答案】A【解析】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命系统的最高层次,即生物圈,A正确。任何生态系统在任何阶段都需要能量的输入,因为能量流

7、动的单向的,递减的,B错。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并不都是有利的,C错。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强,其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一定复杂,所以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困难,D错。7、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答案】B【解析】负反馈调节能消除或降低起始因素产生的影响,所以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

8、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属于负反馈;正反馈调节能放大起始因素带来的影响,所以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因此选B。8、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B.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可判断为捕食关系,然后根据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确定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项错;图示纵坐标

9、表示种群相对数量,甲曲线中A点相当于该生态系统甲生物的最大容纳量K值,D相当于K/2点,故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在C点属于增长型,C项错;图示曲线反映了甲、乙种群数量都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曲线的振幅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D项错。9、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

10、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答案】D【解析】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A项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C项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项属于恢复力稳定性。10、外来物种薇甘菊往往用自己的身体织成一张大网,罩住其他植物,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而田 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下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

11、及碳储量变化。据 表分析,正确的是( )A由于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B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C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也逐渐减弱D引入田野菟丝子之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答案】B【解析】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大量死亡,种类也迅速减少,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减少,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故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B正确;比较从未入侵到重度入侵的三个阶段,随着凋落物的增加,土壤中的碳

12、储量在下降,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加强,C错误;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种类数在减少,故植物的丰富度下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由于薇甘菊的入侵,该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恢复力稳定性也下降,D错误。二、非选择题(30分,每格2分)11.(14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研究人员统计人登岛后7年时间内野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野兔与羊的种间关系是_ 。(2)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不变),其年龄

13、组成是 。(3)在食物链草羊狐中,种群狐含有有机物的量_(大于、等于、小于)羊种群的减少量。狐能够依据野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野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_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人登岛牧羊存在着严重的超载放牧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_的大量减少,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稳定性降低。【答案】(1)竞争(2)增加 增长型(3)小于 生物的种间关系(4)草(植物) 抵抗力【解析】(1)野兔与羊都吃植物,属于竞争关系.(2)第5年,大于1,野兔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强度增加,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3)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种群狐含有有机

14、物的量小于羊种群的减少量。气味或行为属于化学信息或行为信息,通过信息专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人登岛牧羊存在着严重的超载放牧,植被破坏,导致草大量减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12、(16分)极地苔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冬季漫长,地衣是其中最典型的生物,其他异养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维持生活。动物有驯鹿、北极狐等。驯鹿主要以地衣为食,爱斯基摩人主要以狩猎驯鹿为生。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地衣属于 ,驯鹿属于 。(2)与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强弱)、恢复力稳定性 (强弱)。如果大气中S02或C

15、02含量超标,可产生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和 。前者可使地衣生产力下降或毁灭,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后者使地衣、苔藓等构成的北极苔原群落正在逐步让位于灌木丛和北方森林,发生群落的 。(3)根据苔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在开发和利用该生态系统以前,必须对其营养结构及其功能即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 进行研究,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损害。【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或答:“初级消费者”) (2)弱 弱 酸雨 全球性气候变化(或答:“温室效应”) 演替(或答:次生演替)(3)信息传递【解析】(1)地衣属于低等植物,属于生产者。驯鹿主要以地衣为食,属于消费者。(2)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都很简单,抵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