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39797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课件(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一)第1013题 文言文阅读,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要求有11条: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言文阅读考点释放一览表,高考大回放,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

2、/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解析 本句大意是:谢弘微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廉正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材,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正确标点为:童幼时,

3、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解析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解说不当。“姻亲”并无血缘关系。,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3分) (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B,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解析 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4把文

5、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 译文: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嗣家的亲戚,恭敬谨慎超过常礼。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 译文:而谢曜喜欢评价人物,他每逢发表言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题。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采分点为“循”“事”“党” “过”。(2)采分点为“臧否”“言论”“以”“乱”。,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所过继家中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6、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过继的家中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继承接受了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

7、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谢弘微调任通直郎。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

8、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9、名/愿得降之/,A,解析 正确标点为: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区的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

10、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 “然后再作考察”解说不当。“考”是指拘捕拷问之意。“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奉谋反,最终受到

11、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C,解析 “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颖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该选项无中生有。,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

12、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 译文: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 译文: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 采分点为:“奉”,奉行;“枉”,违犯;“更”,再;“道”,说说;“它”,其他;“欲”,要求;“复”,再。(2)采分点为:省略主语“蝗虫”;“界”,地域;“辄”,就;“岁屡”,连年;“歌”,歌颂。,译文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郡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年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仇

13、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来了,更始笑道:“还是个小孩,怎么能挑着重担走很远呢?”于是把赵憙任命为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了舞阴,李氏就投降了。,9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

14、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解析 断句要注意语句中提示性的词语,如“初”“先”“后”“者” “长吏”“士”等,根据这些即可确定答案为A。本题正确断句为: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

15、者。士无留难。,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解析 “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C,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

16、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A,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解析 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5分) 译文: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5分) 译文:章惇做了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