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文艺美学(2)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831808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6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古典文艺美学(2)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德国古典文艺美学(2)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德国古典文艺美学(2)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德国古典文艺美学(2)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德国古典文艺美学(2)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古典文艺美学(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古典文艺美学(2)(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国古典文艺美学,王宏超 2011-2012,提纲,一德国古典文艺美学概观 二康德 三席勒 四歌德 五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从人们有思维以来,还有过像黑格尔体系那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德国状况: “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

2、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刮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的日益庞大的支出。”,德国古典哲学,“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德国古典哲学,1790年康德发表判断力批判,标志着德国古典美学开端 1838年黑格尔美学讲演录三卷出齐,标志着德国古典美学达到高峰 1842年费尔巴哈未来

3、哲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德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此外还有费希特、席勒、谢林、歌德等人,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 “德国人是一个哲学民族。” 车尔尼雪夫斯基: “只有德国的美学才和美学之名相称。”,德国古典哲学,综合经验派和理性派两大美学思潮 康德 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的无概念的普遍性,美的无利害的愉悦性,美的无概念的必然性,美是主观合目的的形式,美是道德象征;,德国古典哲学,席勒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美是综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对象; 谢林:美是在有限之中表现无限;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康德,比厄斯利:“在现代哲学史上,没有什么能比康德的成就更有资格被当作天才的化

4、身了:作为一位思想家,他不仅不可逆转地将形而上学、认识论与伦理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方向,而且能制定出一种美学理论,从其原创性、精妙性与全面性而言,将标志着这个领域的一个转折点。这真是太了不起了。”,康德,鲍桑葵: “给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带来极大困难的审美兴趣的特殊性,自经康德深刻阐发以后,就永远不再被严肃的思想家所误解了。”,康德,海涅: “描述伊曼纽尔康德生平的历史是一个极端困难的差事,因为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他住在德国东北边境的一个老城哥尼斯堡城外的一条小巷里,过着跟机械一样规律的、几乎抽象的单身生活。我想,当地大教堂的巨钟也不比居民伊曼纽尔康德更兴味索然地重复日复一日的工作。”,康德,

5、“起床、喝咖啡、写作、授课、吃饭、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时刻,而邻居也都知道,穿着灰袍的伊曼纽尔康德手上拿着西班牙的拐杖走出家门,时间准是下午三点半整在这条菩提树道上他总是来回走八遍,不管季节如何,不管天色是否多云或多云预示了即将下雨。”,康德,交际 “康德是哥尼斯堡社交圈中的核心人物。(哈曼)康德这个人对于真理与人际关系两者的爱好不相上下。” “康德是个喜好交游的人,社会性很强,不是许多人认识的孤单、闭塞甚至滑稽的人物。”,康德,爱好 台球、打牌、吸烟 “吸烟斗的时间也是他沉思的时间。康德为自己订下了只吸一斗烟的准则,但据说他的烟斗一年比一年大。”,康德,生活规律的变化 康德青年之后受好友格林

6、(Joseph Green)的影响很大,在1764年前后,“生活不规律且不可预测的优雅的硕士,变成了很有原则的人,而且他的生活也很容易预测。”,康德,重生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区别了只活一次与寻求重生而蜕变以及转移个人长久习惯的能量集中点的人。康德属于重生的人。”,康德,康德:“在自己的思想方式里意识到一种个性的人,并非天生具有这种个性,而必须时时刻刻争取习得它。人们甚至会承认:个性的建立正如某种方式的新生一样,是他为自己立下某种誓言的庆典,它使这个正在发生内心转变的时刻有如一个新阶段一样使他不可忘怀。”,康德,“或许只有少数人在30岁之前试行了这一变革的,而在40岁之前

7、把这一变革建立在牢固基础上的人则更少。想要积少成多地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种白费力气的企图,因为在一种影响被消除的同时,人们又产生出另一种影响。但个性的建立却是一般生活作风的内在原则的绝对统一。”,康德,学习思考 康德:“你们不是要跟我学哲学,而是要学习如何作哲学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去思考。”“刚才所读到的东西应该放在哪一个篮子里面?”,康德,(康德)“他对选课的学生说,他要教的不是哲学(哲学是不可以教的),而是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哲学教育的真正方法是如古人所谓的探索式的(zetetisch)方法(源自古希腊的zetein),也就是探究的意思。”,康德,哲学与生活 (康德)“他的兴趣不仅仅

8、在于教授哲学理论,同时也在于教学生如何生活,为他们推荐特定的生活方式。哲学的反思固然在生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它不是全部,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优雅的气质、欣赏自然和文学里的美丽,对他而言比干燥的书本知识来得重要。,康德哲学体系,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特点 一审美无利害 二无概念的普遍性 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四无概念的必然性,康德,一审美无利害 “趣味判断的独特特征在于所报告的满足是无利害的。康德改造了这个来自经验主义者的重要概念,使之成为他的美学体系的基石。”,康德,古代、中世纪以至文艺复兴时期,总有相当多的哲学家、美学家相信美和美感与利害、善恶密不可分,美的事物必然对人有利、有用。到了启蒙运动

9、时代,这种思想逐渐发生动摇,把审美与认识、伦理和功利分离出来的愿望日渐加强,最终出现了审美无利害的理论。”,康德,“审美无利害是所有四个要点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康德为审美作出的最根本的规定。这一要点,常常被当作康德美学最主要的特征,对近代美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得到许多思想深邃的美学家的赞同。”,康德,1.审美不是官能享受 (1)客观的感觉:官能享受、快适。康德:“快适是在感觉中使诸感官满足的东西。” (2)主观的感觉:愉快感。,康德,康德:“草地的绿色属于客观的感觉,作为对一感官对象的感知;而对于这绿色的愉快则属于主观感觉,通过这种感觉,并不能建立什么对象。即是说,这属于情感,通过这情感,作为满

10、意(不是对客体的知识)的客体的对象将被观照。”,康德,2.美不是善 “为了论证审美无利害这个极重要的命题,必须把美与善区分开来。一个道德方面的善的事物,也能给人以愉快。但这种愉快与审美愉快不同。具体的善的事物却一定与人的实际欲望有关,因而对善的愉快必定有实实在在的利害关系。”,康德,3.三种不同性质的愉快:审美、快适、善 快适完全依赖于物的存在,是物的质料或内容直接刺激感官而引起的。这种愉快完全是客观的、不自由的。善的愉快既受事物表象的制约,又受人的理性的制约,其中有概念和目的在起作用,也与事物的存在有关。,康德,只有审美愉快对于对象的存在是纯然淡漠的,鉴赏完全是静观的,没有概念,也没有目的,

11、是纯粹的快感。,康德,二无概念的普遍性 “审美无概念在欧洲也是古已有之,英国的博克等人就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但无概念的普遍性的提出却不能不主要归功于康德。这种思想是针对理性主义美学提出来的一种反驳。”,康德,鲍姆加登的美学是认识论的余绪,他认为审美是一种认识活动,不过是一种低级的感性的认识。这种低级的认识尽管是混乱的,却仍然与概念有关。认识依靠概念,概念保证了认识的普遍性,也保证了美的普遍性。,康德,康德的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不是认识,不以概念为工具但又要求有普遍性,于是他就提出了一个特殊而又困难的命题不依赖概念却要求有普遍性。,康德,三种愉快:快适、美、善 单纯感官的快适是无概念的单一性或个别性

12、,它无概念,但也不要求普遍性。 伦理的美即善,引者注是有概念的普遍性,因为有概念作保证,其普遍性不成问题。,康德,只有美最为特殊,它无概念,却执意要求普遍性,假如没有这种普遍性,它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把三种愉快按快适、美、善的顺序排列起来,还可以看出三者是由个别性向普遍性,由主观性向客观性过渡,即由主观的个别性到主观的普遍性再到客观的普遍性,这又一次显示出鉴赏判断的中介作用。,康德,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什么是目的?康德认为有经验目的和先验目的两种。经验目的是感性直观中所看到的目的现象或关系。传统目的论中常说的天生老鼠是为了给猫吃,天生五谷是为了养活人类等等,就是经验目的。,康德,先验

13、目的是要剔除一切经验内容,超乎一切经验目的之上,提供一种先天的、普遍有效的目的概念。康德给的定义是:目的是一概念的对象,如果把这一概念看作那对象的原因(即它的可能性的现实基础)的话。,康德,“康德:一概念的因果性就其对象来看就是合目的性。 审美活动中有一种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中,作为因的是主体情感,作为果的是审美表象,作为合目的性的因果性,就是主体情感和审美表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康德,四无概念的必然性 “鉴赏判断的必然性不是从概念推论出来,也不是从经验归纳出来,只是一种范例的必然性,它没有资格强制别人赞同,而是要求别人应该赞同。”,康德,一个人对某一对象作出了一种肯定的鉴赏判断,这时,他就

14、作出了一个范例,当然地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同意他。但常有的情形是,有些人并不同意他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性是不是要受到损害呢?康德认为不必为此担心。,康德,别人不同意你的判断,虽然你无法证明他们的错误,但你认为他们是不应该的,只有他们与你一致才是正常的。这就保证了范例的必然性。应该和不应该,都得有个依据,这正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人人具有的共通感。,康德,人类的一切知识和判断,都必须能够普遍传达。以数学知识而论,一个数字、公式、运算法则或一个定理必须人人能够理解,而且所有人的理解都是一致的,否则数学知识本身就不能成立。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交流各种知识,才能把各种知识用文

15、字记载下来,形成书本,供人阅读。,康德,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知识可以普遍传达。如不承认知识的普遍可传达性,认识活动就只能降低为没有客观效力的主观活动,这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主张。康德虽然深受休谟影响,却不赞成怀疑论。他不仅承认一般知识和判断有普遍可传达性,而且认为心意状态也肯定可以普遍传达。,康德,所有审美的心意状态应该而且必须是大家一致的,能够普遍传达,这就要求我们假定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共通感。共通感实际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康德说,设定这种共通感不是根据对心理活动的经验观察,而是逻辑和知识要求这样一种必要条件,没有这种条件,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便失去了依托。,康德,“耶拿有两个学生进行了一

16、场决斗,因为一个学生指控对方没有真正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并宣称他必须花三十年的时间研究,才有希望了解它,并且必须另外再花三十年的工夫,才有评论它的资格。”,席勒,席勒,主要理论著作:审美教育书简(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1796)、论悲剧艺术(1792)、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1792)等。,席勒,海涅: “席勒为伟大的革命思想而写作,他摧毁了精神上的巴士底狱,建造着自由的庙堂。” 歌德:“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席勒,“席勒提出了一个从柏拉图以来从未有人如此深刻地提出过的问题:在人的生活和文化中,艺术的最终作用是什么?”,席勒,古希腊罗马时代人性是完整的,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智和想象的统一。 古希腊人“同时拥有完美的形式和完美的内容,同时从事哲学思考和形象创造把想象的青春性与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种完美的人性里。”,席勒,由于社会的分工和文化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