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第一编+先秦文学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12592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250 大小:7.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50页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50页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50页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50页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第一编+先秦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第一编+先秦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文理学院+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第一编+先秦文学(2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二章 诗 经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五章 楚 辞,第一章 上古神话,【教学设想】作为先秦文学的起点,要把远古神话的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梳理清楚。注意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外国神话作比较,探讨中国远古神话为什么不成系统和不发达等问题。 重点和难点:几则神话材料的解读、阐释、理解。,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的概念(见教材)。 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

2、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

3、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它是一部“巫书”。不管怎么说,它里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1、创世神话 艺文类聚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补: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2、世祖神话 讲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太平御览中“女娲造人”的故事。诗

4、经生民中记载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3、洪水神话 讲山海经中“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到有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娶涂山氏”等禹的故事)。,4、战争神话 山海经中“黄帝擒蚩尤”的故事。,5、英雄神话 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6、传奇神话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之一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的故事。 欧(呕,吐)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山海经海外北经)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山海经海外南经) 长臂国在其东,捕

5、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同上) 厌(餍,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同上),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演变,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1、历史化 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儒家后学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例: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

6、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见汪继培辑本尸子卷下)。 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夔非一足也,夔有一,足矣“。,2、文学化 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7、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山海经中山经: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荛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丝,服之媚于人。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3、宗教化 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具体表现。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

8、厉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庄子大宗师:“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月亮神话的演变:,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唐李冗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食之,遂

9、奔入月中。“,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以及各类日常生活知识。,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本身虽然不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有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维“。,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

10、(如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它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其三,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异色彩的作品。如西游记中降妖除怪的故事、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描述等。,【思考与作业】 1、我国远古神话尤其是始祖神话(史诗)为什么是零散的、不成系统? 2、试对圣经所记载的“洪水神话“与中国“洪水神话“作比较。,第二章诗经,主讲:党万生,本章重点,诗经的定名、编集、分类、流传等基本知识; 诗经的思想内容与现实精神; 诗经的艺术特点,尤其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诗词影响深远

11、,要准确把握其含义及不同的艺术效果。,诗经的编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公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说明诗经为配乐歌唱的乐歌总集。庄子天运记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荀子劝学提及为学“始乎诵经”,诗亦列入其中。这说明春秋末、战国时已用为教材。由于儒家的推崇,到了汉代,诗被尊为“经”,于是,后世便都称之为诗经。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而无辞,乃所谓“笙诗”,故实有305篇。,采诗、献诗与删诗(1),班固汉书艺文志:

12、“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采诗、献诗与删诗(2),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国语鲁语:“昔正考父校(当读效,奉献之意)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采诗、献诗与删

13、诗(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朱彝尊论删诗之说不可信,孔子删诗之说,倡自司马子长。历代儒生,莫敢异议。惟朱子谓:“经孔子重新整理,未见得删与不删。”又谓:“孔子不曾删去,只是刊定而已。”水心叶氏亦谓:“诗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窃以诗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小学大学之所讽诵,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骋问、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臣,其孰信

14、而从之者?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59:诗论一,删诗说不能成立的主要理由,诗经为周王朝政教礼乐制度之重要载体,在孔子之前已有为周王朝颁行的权威定本,供天子及诸侯燕享、盟会、骋问之用;孔子无权、亦不当有此志愿及行动。 孔子及其弟子言论未提及删诗;相反,孔门重诗教,孔子多言“诗”及“诗三百”之名。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十五国风与雅、颂的演奏次序与今本相同。其时(前544)孔子仅8岁。 墨子公孟篇:“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儒墨交攻,若三百篇之制出自孔子,墨子恐不尊袭。 书传所引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孔子论诗(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

15、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孔子论诗(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同上)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同上)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诗经的分类,风 15國風共160篇,風土之音曰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朝廷之音曰雅,是宮廷正樂,用於典禮。 颂 周(31)、商(5)、魯頌(4)共40篇,宗廟之音曰頌,是宗廟祭祀時唱的讚歌。,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诗经中的“风”之于“雅和颂”,大概就象现在所谓的“通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