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化_第一讲__绪论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12322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4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文化_第一讲__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与文化_第一讲__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与文化_第一讲__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与文化_第一讲__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与文化_第一讲__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与文化_第一讲__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文化_第一讲__绪论(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绪论,中国历史文化,CHINESE HISTORY CIVILIZATION,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范跑跑事件“说起,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是不是过时了? 1、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日本的启示。 3、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启示。 “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只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英国哲学家汤恩比,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把根留住,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文化,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

2、来。,二、如何学习中国历史文化,1、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2、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3、勤于思考、敢于发言、善于做笔记。,1、文化概念 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完整地说,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三、文化的界定,三、文化的界定,2、中国古文献里的“文化”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

3、“文质彬彬”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 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如“潜移默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 西汉以后,“文”与“化”经常一块连用,后来渐渐凝固为一个词。,三、文化的界定,3、文化的基本结构 (1)物态文化层-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 (3)行为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

4、约定俗成的习惯,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 (4)心态文化层-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三、文化的界定,四、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1、萌生期(春秋战国之前) 2、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3、定型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繁盛期(唐宋时期) 5、转衰与转型期(元明清时期),五、中国文化产生的条件及特点,1、条件 (1)地理环境一面临海,三面陆路交通极为不便。 (2)经济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政治环境君主专制制度、宗法制度。 2、特点 (1)生命强盛不衰 (2)人道重于天道 (3)追求稳定实际 (4)重视整体协同 (5)重于道轻于器,六、中

5、西方文化的异同,西方文化的标志是“十字架”,四面延伸搞扩张 中国文化的标志是“太极图”,阴阳两极窝里斗,六、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七、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个体意识 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是具有自由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个人 。 (先有个体,后有群体,群体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体组成的。没有这些单独的个体,就没有群体。),七、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 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的意志都要服从群体的意志,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是为群体意识而做出的选择,因此每个人的荣辱进退都跟这个群体密切相关,都属于某一个群体。 (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个体是群体的一员,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存。 ),七、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中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如何形成的? 西方: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 中国: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