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12288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鉴赏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诗词鉴赏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诗词鉴赏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诗词鉴赏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诗词鉴赏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鉴赏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鉴赏参考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1)以动衬静(以动写静/寓情于景),以鸟鸣声烘托环境的宁静、心情的悠闲。,诗人从煊赫一时的相位上退下来,心理未免会失去平衡,骨子里会藏有一种罢相后的不满,诗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叙述和北山鸟意象描写,就透露出一种孤寂和无人相知之感。但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却表达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在平和闲淡中蕴藏着对政局的不满,绵里藏针令人不觉。,10.(1)前四句描写了山村秀美的田园,丰富的物产,邻里的和谐无争。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和谐安宁、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2)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他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

2、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11.(1)“望”字起统领全诗景物描写的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12.(1)春季 傍晚,(2)表现手法: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作者情感: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13.(1)天气 心情(心境),(2)情感相似之处:都抒发了异乡漂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漂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喻,自伤飘零;都

3、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将水的奔流令人感到时光的迅速消逝;都抒发了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出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4(1)“绊惹”有撩逗之意,写出了垂柳调皮可爱的性格、情韵。,(2)用了托物言志、用典的手法,讽刺了世人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15(1)“望

4、”字实际是这首送别诗的诗眼,后面所写的是伫立远望的具体内容的描写;“望”字也表示作者久久注视友人船只,显示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2)本句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淼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景象。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也寄托了词人对友人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1.(1)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的情状。,(2)“春风”领起上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2.(1)凄清

5、 悲凉,(2)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但诗人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3.(1)围绕“归”字描绘了三幅画面: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巷;柴门外,野老拄着拐杖等候牧童;农夫们下地归来,亲切絮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愿望。,(2)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

6、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场面,亲切质朴。,4.(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独”与“久”最能反悔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叶落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定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真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

7、和希望的渺茫。,5.(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但落第长安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 梨花洁白,梨树高秀,溪水澄澈,月光皎洁,诗句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冷中有暖,美中含愁

8、的宁静清雅的故乡月夜图。,6.(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礼堂听觉结合(绘声绘形)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2)1.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2.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故山”),7.(1)承上启下;展现出视角的由近及远,拓展了词的空间。,(2)“和”字很自然地把“水”与“云”连接在一起,巧妙地展现了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景象,措词精当;“湿”字状云,使水倒映着云,云浴水而出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传神地描绘出春天西湖水光云影给人带来的清新朗润之感。,

9、8.(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情人性,写出它们对其主从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二是忧国之情。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上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9.(1)以乐景衬哀情。作者以明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凄暗的心情,强烈地表达出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2)通过对照,作者写出此刻自己只能借酒浇愁,真切地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和作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10.(1)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世事

10、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这种感情主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寓景中,情景交融。乱云老树夕阳均沾染了深沉的故国情怀,让作者胸中的“悲国情”化作了眼前的“衰败景”,让人体味到诗人的悲伤情感。,(2)对比,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铺锦池、流杯亭等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破瓦等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鲜明形象地突出体现了昔盛今衰的景象,表现了深沉的兴亡之感和故国哀思(黍离之悲)。,11.(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地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2)不完全相同。

11、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12.(1)诗人凭高而望,注意力正被凄清的秋景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倚楼吹奏横笛的背影,令诗人黯然神伤。可见“倚楼”一词选景典型、韵味清远。,(2)拟人,篱畔的残菊静穆闲雅,令人忆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向往归隐之心;枯荷败叶憔悴含愁,勾起了作者青春不再、好景无常的伤感。,13(1)首句写天气晴朗,第二句写突然听到雨声,构成悬念,这是一重曲折;第三句诗人挑明晴

12、日雨声乃松梢霜水滴落的声音,这是第二重曲折;第三句将“霜水”声与一般“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这就使诗意再多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2)这里的“清”是指松梢霜水滴落的声音,一方面写出了霜水滴落的声音清脆悦耳(泠泠清韵),另一方面表现出霜水的晶莹澄澈;营造出清幽澄明的意境,反映了诗人舒爽、清朗的心境。,14.(1)梅。从时令、花色、香气、姿态这些方面来写。两个“道是”句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进而写花枝旁逸、栽种在农家院内的姿态。,(2)用了对比手法。明写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洁品格、高尚情操。,15.(1)比喻。宦游异乡,故人远离,人生苦多,世事无常,年岁已高,仕途不顺。,(2)想象(虚写)明朝独自登楼怅望,故人的舟船早已远去,深刻地表达了此刻依依惜别之情,也寄寓了自己思归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