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选讲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12275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选讲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古代诗歌选讲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古代诗歌选讲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古代诗歌选讲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古代诗歌选讲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选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选讲(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作品,主讲:关龙艳,“童年”时代的歌唱,先秦诗歌诗乐舞相结合,远古时代至真至美的歌唱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 中国古典文学的光辉起点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入305篇诗作。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沿用至今。 收录了2500年前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中最早的诗产生时间约在西周初期,最晚则在春秋中叶。就其产生地域而言,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作者中有农夫、牧人、士兵,也有贵族和士大夫。,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诗经六义风雅颂,诗经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

2、宗庙之音曰颂” “风”指十五国风,它们当时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在这些诗篇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表现了下层民众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情感。“风”类诗歌是诗经的精华所在,“风”亦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代名词,对后世影响深远。 “雅”诗是周王畿的乐歌。雅共105篇,因产生的年代与乐调不同,分为大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多作于周王室衰微之后。 “颂”诗共有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大体上是祭歌、赞美诗,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一般说来,颂诗的文学价值不太高,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诗经六义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和音乐性。,诗经作品选讲,芣苢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

4、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一首劳动的欢歌 注意动词的变化 “直赋其事” 的手法 描写了一种古老的采芣苢的习俗 古籍中,凡是提到芣苢的,都说有“宜子”的功用,即食之能受胎生子。近人闻一多先生进一步以古声韵考证了“芣苢”实与“胚胎”同音,乃是“胚胎”的本意,具有双关的含义。因此可以说,芣苢这种多子的野生植物,在远古人的眼里,乃是一个生殖的象征,采芣苢正是一种生殖崇拜的习俗,有着极原始的迷信和极神秘的哲学。 芣苢一诗以其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采芣苢这一古老习俗的欢乐情景,唱出了原始女性对于生殖的那种心灵与官能的狂热。,诗经作品选讲,一支爱情的蓝调:写在恋

5、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但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 蒹葭起兴,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

6、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朦胧之美: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抒情之美: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 徘徊苦恋,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蒹葭(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7、,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作品选讲,一曲婚姻的悲歌氓(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

8、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其实每个爱情都危险” 追述结识与相爱 “明天我要嫁给你啦” 回忆热恋与结婚 “啊,多么痛的领悟” 痛悔自陷情网 ”你为什么背着我爱别人“ 怨恨氓之负心 “我是容易受伤的女人” 自悲不幸遭遇 “一个人的天荒地老“ 表示决绝悔忿,弃妇诗氓,本篇是弃妇的怨诗。篇中自叙可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诗塑造了女主人公与“氓”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不同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

9、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情状,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则以她被休弃为界,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示出两个人物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用“淇 则存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存生活气息。,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40年

10、,卒于公元前278年。他是楚王同姓贵族。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曾任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后曾任过三闾大夫之职。 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在内政上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在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统一六国。屈原的革新政治的思想 与行动,触犯了楚国贵族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屈原终因他们的挑拨、谗毁,被昏庸的怀王疏远。怀王入秦被拘,楚顷襄王即位.用其弟子兰为令尹,对秦屈膝投降。屈原更因子兰一伙的忌恨, 被长期流放江南。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攻破,已陷入兵挫地割的覆亡危机。屈原悲愤忧郁,自投汨罗江而死。传说时在五月初

11、五。 屈原在楚国文化(巫文化及楚歌)传统基础上,接受北方文化的影响,创作了骚体的新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爱憎鲜明,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表现了对理想的舍身追求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屈原与楚辞,离骚: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

12、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两汉诗歌,乐府民歌 汉初的诗坛较为寂寞。自汉武帝设立乐府,作为政府采集诗歌、配置音乐的机构以后,许多民间歌谣被记录、集中,因而得以流传,于是乐府诗成为汉代诗歌的主流。其中乐府民歌是汉代乐府诗的精华,这些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形式是新创的,情感是丰富的,文字是质朴的,题材都是现实的”,代表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汉代乐府民歌善于通过戏剧性情节的铺叙,通过人物语言、行

13、动的刻画,塑造出富有个性的典型形象。汉乐府民歌中产生了像古诗为焦仲卿作、陌上桑这样的不朽杰作,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们也开始创作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 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都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 古诗十九首可以说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准确地概括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这些

14、古诗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作品选讲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15、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第一段是如何描写罗敷美貌的? 作者没有作正面描绘,而是从她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所着的衣服落墨。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 。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这段描写根有生活气息,渲染出活活泼泼的喜剧气氛,同时在结构上也为那“五马立踟蹰”的“使君”上场作了引导。 第二段以对话形式交待“使君”仗着权势强要罗敷与他一起坐车回去

16、,遭到罗敷的断然拒绝。 如何理解第三段罗敷夸夫?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击,充分显示了罗敷的智慧,令仗势欺人的“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这是一种巧妙的斗争艺术,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显得亲切完美。斗争结果以“夸夫”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结束给全诗增添了几分诙谐色彩。,作品导读 孔雀东南飞,此诗正是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其情节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的关系组成。 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 此诗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兰芝的外柔内刚,焦仲卿的懦弱无奈,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都通过他们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诗歌首尾很煽情:诗歌起笔以“孔雀东南飞”起兴,奠定哀怨的基调,诗的结尾写刘、焦墓地梧桐松柏枝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