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考点与答题技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712109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考点与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记叙文考点与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记叙文考点与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记叙文考点与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记叙文考点与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考点与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考点与答题技巧(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题型及解题技巧,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

2、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本段插叙叙述了XXXX,交代了相关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对XXXXXX有了全面的了解,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叙述完整且显得有波澜,突出中心。,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

3、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2)议论:记叙文中

4、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

5、求文字简明扼要。,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

6、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

7、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八、语言上

8、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

9、“”(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

10、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

11、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十一、给文段拟标题: ()、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必须用第一人称;、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

12、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附一:常见的几种

13、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

14、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附二: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

15、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