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讲座 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61670474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54.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师讲座 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幼儿园教师讲座 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幼儿园教师讲座 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幼儿园教师讲座 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幼儿园教师讲座 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师讲座 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师讲座 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环境 创设与利用,在研课题,教育部重大招标:学前教育的体制与机制改革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教育部、儿基会委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政策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立法研究 财政部委托:规范与引导 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财政支持模式研究: PPP模式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课题 教育部重大招标: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2,今天 的关键词,以儿童为中心,3,“文化”的中文起源,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文,错画也,修饰也;化,教行也,变也。” 汉代刘向的说苑第一次

2、把“文化”连用:“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是以动词出现的。 晋代束皙补亡一诗中写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都指的是“文治和教化”。 “文化”是与武力相对应的“文治教化”。,以儿童为中心吗?,4,中文,象形:成人手拿大棒打孩子,会意:孝文化的传递,中文的 “教育”内涵,教育学解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以儿童为中心吗?,5,英语世界中的“文化”起源,英语中的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而Cultura源于Cultus,Cultus又是Colere的过去分词形式。Colere(Colo)的基本含义是“耕

3、种、培育;修饰、打扮;景仰、崇拜、祭祀”。 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包含: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本义是指对土地的耕作和动植物的培育,这里显然是指人类对文化创造的作用。,以儿童为中心吗?,6,“education”=educate+tion,管子+水流=导引,英文的 “教育” 内涵,儿童在前,老师在后,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儿童为中心吗?,7,8,一起来思考一下吧,9,贫困县的幼儿园,10,香港明爱幼儿园外环境,11,挪威一幼儿园环境空间,12,美国的HIGH SCOPE幼儿园,13,日本一幼儿园的户外场景,浙江安吉幼儿园,15,安吉美丽乡村幼儿园,16,优质公办园,环

4、境如何塑造这所 幼儿园儿童的人格?,17,条件较差的民办园,假如孩子生活在这里呢?,18,你的答案是什么?,19,你的答案是什么?,幼儿喜欢的; 色彩明亮的; 充满探索可能的; 满足幼儿各种需要的;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 ,20,一、是什么,21,22,区域标记:谁的创意,谁的审美?,23,标记设计:谁的创意?,24,环境设计邀请幼儿的参与,25,环境创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26,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 陈鹤琴,27,28,为什么?,环境会说话 环境是第三位老师 纲要中的环境观 人是环境之子:儿童人格的成长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之间

5、的双向互动关系,29,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指南,30,这样的环境诉说了什么?,31,这样的环境告诉我们什么?,32,这样的环境告诉我们什么?,33,纲要中关于环境的论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提供健康的、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孩子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意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34,人是环境之子,35,泡菜效应,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

6、 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 “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人在幼年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染苍则苍,染黄则黄。,36,态度效应心理空间对儿童人格的影响,有关心理学和动物学专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奔跑嬉戏,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 另

7、一只猩猩则性格暴烈,它从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的“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是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的,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巳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37,人格发展镜中我,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和关心孩子,要时时对他们报以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因为教师的态度会成为孩子从镜子里看到的态度,会激发出孩子成倍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回应教师,教师友善、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儿童回应的态度共同营养双方的精神、温暖双方的心房、保健双方的心灵。,38,当下幼儿园环境设计的严重不足,忽略儿童读图的需要,过多的采用文字,甚至是不

8、规范的文字(书写)来布置环境; 忽略儿童好奇好探索的需要,过多采取只具欣赏价值的、单面化的墙面设计; 忽略儿童对充满交往意识的游戏空间,私密空间的偏好,过多采取开放式空间的布局。,39,环境设计,旨在促进儿童人格发展,生理需要,环境设计,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三、怎么做,心理需要,40,1、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精神需要,儿童的心理需要,儿童的生理需要,41,幼儿的生理需要,42,一起来思考如下问题吧!,儿童的眼睛喜欢看到什么? 儿童的耳朵喜欢听到什么? 儿童的鼻子喜欢嗅到什么? 儿童的小手喜欢什么环境? 儿童的双脚喜欢什么环境? 儿童的大脑喜欢什么环境?,43,44,45,鱼就是鱼,有一

9、条鱼,他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他看到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故事书呈现了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所作的图画表征:每一样东西都有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46,47,以儿童为中心的可探索性环境,48,以儿童为中心的可探索性环境,49,游戏心理,51,游戏情趣浓厚 生活化色彩,在累加、循环的游戏中,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累加、循环的游戏中,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累加

10、、循环的游戏中,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52,军事游戏场地设计,53,野战游戏,迷宫游戏,54,规则意识,55,规则意识,56,57,规则的建立,规则需要榜样:同伴、成人、作品与标记,58,什么样的规则是符合幼儿心理内化规律的? 宣称的规则 隐性的规则,59,色彩心理学告诉我们:纯度高、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的色彩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而且他们也比较喜欢暖色调的色彩。丰富的色彩刺激能使儿童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求知欲增强;而单调、晦暗的色彩刺激则使儿童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其活力也就随之减弱。,儿童色彩心理规律,60,第一,过分强调色彩的统一性而造成图底关系模糊。 第二,过分强调色彩的鲜亮与丰富,造成

11、幼儿视觉混乱,影响幼儿心情。 第三,小色块拼接,而非大色块渲染。整体认知与部分认知。 第四,忽视色彩设计的健康性与趣味性。 第五,色彩过度。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于色彩环境具有敏感性和多变性。,色彩误区,61,62,根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人类随着年龄的变化,生理结构各有不同,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随之而异。有人作过统计:儿童大半欢喜极鲜明的颜色。,色彩偏好的年龄变化性,63,64,赤足区,探索 心理,65,沙雕长廊,66,幼儿百米画廊,67,68,以儿童为中心吗?,69,70,71,72,73,74,75,76,77,案例一:楼梯拐角,78,79,案例二:小水滴历险记,80,案例三: 班

12、级名片的设计,81,班级门周围环境设计,82,班级门口环境创意,83,班级周围环境创意:草娃成长记,84,班级入口装饰:草娃成长记,85,班级门口的环境创意,86,案例四:私密空间的设计,在活动室内,为幼儿设置一些私密空间,当幼儿在这些空间活动时,教师不要去干预幼儿的活动。,87,女孩子的私密空间,88,纸箱的探索性与私密空间的营造,89,香港幼儿园的谈心角,90,为什么要给幼儿创意私密空间? 保护 宁静 分享,91,结 语,空间环境的设计是一种隐形语言,它能通过色彩、形象,布局的安排随时随地影响幼儿的思想、行为和人格,良好的空间环境能潜移默化地、积极地影响幼儿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92,YOUR LOGO,93,以儿童为中心的文化历程,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以教师为中心,兼顾儿童需要,关注儿童需要,以儿童为中心,94,路漫漫其修远兮 ,95,“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光明,中国就不黑暗。” 孙立平,96,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