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的信任》(1) 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70049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志的信任》(1) 2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同志的信任》(1) 2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同志的信任》(1) 2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同志的信任》(1) 2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同志的信任》(1) 2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志的信任》(1)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志的信任》(1) 2(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志的信任,唐弢,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他与一些共产党人有着亲密的交往,深厚的情谊。鲁迅曾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唐弢,原名端毅,现代作家,评论家,鲁迅研究家。著作有杂文集推背集等十部,短评集有可爱的时代、上海新语,还有文艺短评及史料集,散文诗集;关于研究鲁迅方面,他写过向鲁迅学习、鲁迅在文学战线上、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他参加过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等,还写有少年儿童读物鲁迅先生的故事和鲁迅的故事。,一、作者介绍,陌生 浸渍 辗转 空白 字迹 劝降 盛满 解到南昌 调集 自传 模糊 弥漫 着落,m jnz z

2、hn kng j xing chng,ji dio zhun m m zhu,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二、指导预习,2解词(补充),翻来覆去。 充满,布满。弥,满;漫,散开。 稳当,可靠。 文中指途径。 堵塞、(切断)阻拦。 不转眼珠地(看),注意力很集中. 老远看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逃跑了。,辗转: 弥漫: 稳妥: 渠道: 堵截: 目不转睛: 望风而逃:,第二部分,1、(1)烈士的牺牲使他悲痛,敌人的凶残使他 愤怒。 (2)信中有一位共产党人临死之前的庄严要 求,引起鲁迅的高度重视。 (3)表现鲁迅极度愤懑的心情。,习题六,2、“永远”,对鲁迅的评价之高,对他的信任 不是暂时的。“最”,对鲁迅

3、的敬仰之深。 3、保护文稿,缅怀先烈的感情。 4、倾注了鲁迅如失知己,极为惋惜和沉痛的 深情。,2、5、6这三节属于细节描写, 在全文中的作用 (1)第2节用“打开”“拣”“盛满”“滴入”“平放”等词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鲁迅先生灯下看信时小心谨慎的神态,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态度。,“郑重”表现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密信和文稿十分重视. “悲愤”表现了鲁迅为革命者的牺牲而悲痛,对反动派 的凶残而愤怒的感情。 “目不转睛”表现鲁迅看信专注,不放过一个字,精神高度集中,是“郑重”的形象体现。 “苍白”既点出鲁迅当时病态的脸色,又凸现他内心的悲痛。 “严肃”表现鲁迅正视现实,严肃思考。 这些词语真切地

4、反映了鲁迅看信时,神情的变化过程。,(3)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4)第6小节写鲁迅看文稿的态度用了“团起”“揉烂”“放进”“擦干”、“收起”“小心”等词语,把鲁迅对信件的审慎,对文稿的珍惜,刻画得淋漓尽致。 (5)这三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鲁迅先生悲愤的感情和严肃的脸色,以及对文稿的珍视,使人感到两位革命战士的心是相通的,鲁迅先生完全理解一个共产党人临终前的愿望。他对革命的深刻理解和对同志的深厚感情,揭示了课文的主题:鲁迅先生是党外的无产阶级战士,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从鲁迅先生看信与翻阅文稿的态度,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方志敏同志的感情怎样?,看信以后鲁迅先生对待文稿的态度怎样?文中是用哪些

5、词语表现,“小心地翻阅”文稿,表现了对文稿的珍惜和重视。,尊敬、热爱的感情。,(1)本文课题是同志的信任,文中写的是谁对谁的信任? 明确:写方志敏同志对鲁迅先生的信任。,(2)这种“同志的信任”表现在哪件事情上面? 明确:表现在方志敏同志将自己在狱中所写的给党中央的密信和文稿托鲁迅先生转交给党中央;鲁迅先生不辜负重托,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一直珍藏着密信及文稿,最后终于转给了党中央。这件事表现了方志敏同志对鲁迅先生的“同志的信任”。,顺序中有插叙。 中心事件:收信、看信、转信。 插叙部分:突出了事件的重大和共产党人 对鲁迅的信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第一部分(16):鲁迅接看密信、文稿。 第二部分

6、(711):插叙方志敏的革命事迹 和写密信、文稿的经过。 第三部分(1213):鲁迅珍藏转交密信、文稿。,一(16):鲁迅先生收看密信、文稿。 二(711):插叙方志敏同志的被捕经过, 狱中斗争和写密信、文稿的情况。 三(12):鲁迅先生珍藏、转交密信、文稿。 四(13):对鲁迅先生的崇高评价,揭示了 主旨。,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崇高的革命道义,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共产党人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最可信任的同志。,6、最后一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写作背景 一、“1935年冬天”: 1.中国的形势:此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侵略华北。自1933年夏开始的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

7、,北上抗日,此时红军一方面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发表抗日救国宣言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抗日。北平发生大规模的“一、二九运动”,学生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反动军警镇压。,2.鲁迅的情况: 1935年下半年,鲁迅的健康已大不如前,许多人劝他住院治疗,史沫特来也曾转达苏联的意见,邀他赴苏疗养,并请茅盾先生帮助说服鲁迅。鲁迅都不同意,他为了战斗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岗位,仍忘我的工作着。这年冬天,他常有低烧,很疲劳,但还是做了许多工作,写了不少文章书信,仍满怀信心地瞩望革命的前途。 二、“几个月之前”: 指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在南昌英勇就义。,第一部分(16):鲁迅接看密信、文稿。 第二部分(711

8、):插叙方志敏的革命事迹 和写密信、文稿的经过 第三部分(1213):鲁迅藏信、转信,1题: 写作顺序:收信、看信、写信、转信。 插叙在本文中有利突出了事件的重大和共产党人对鲁迅的信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合作探究,2题: 2、5、6这三节属于细节描写, 在全文中的作用: (1)第2节用“打开”“拣”“盛满”“滴入”“平放”等词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鲁迅先生灯下看信时小心谨慎的神态,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态度。,“悲愤”表现了鲁迅为革命者的牺牲而悲痛,对反动派的凶残而愤怒的感情。 “目不转睛”表现鲁迅看信专注,不放过一个字,精神高度集中。 “苍白”既点出鲁迅当时病态的脸色,又凸现他内心的悲痛。

9、 “严肃”表现鲁迅正视现实,严肃思考。 这些词语真切地反映了鲁迅看信时,神情的变化过程。,(2)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3)第6小节写鲁迅看文稿的态度用了“团起”“揉烂”“放进”“擦干”、“收起”“小心”等词语,把鲁迅对信件的审慎,对文稿的珍惜,刻画得淋漓尽致。 (4)这三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鲁迅先生悲愤的感情和严肃的脸色,以及对文稿的珍视,使人感到两位革命战士的心是相通的,鲁迅先生完全理解一个共产党人临终前的愿望。他对革命的深刻理解和对同志的深厚感情,揭示了课文的主题:鲁迅先生是党外的无产阶级战士,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3题: 概括叙述和细节描写相结合 鲁 迅: 细节描写 方志敏:概括叙

10、述,4题: (1)本文课题是同志的信任,文中写的是谁对谁的信任? 明确:写方志敏同志对鲁迅先生的信任。,4题: (2)这种“同志的信任”表现在哪件事情上面? 明确:表现在方志敏同志将自己在狱中所写的给党中央的密信和文稿托鲁迅先生转交给党中央;鲁迅先生不辜负重托,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一直珍藏着密信及文稿,最后终于转给了党中央。,5题(1): (1)介绍了方志敏同志的身份和被捕的经过; (2)方志敏同志被捕以后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情况; (3)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信和写文稿以及托 人把它们送给鲁迅先生的经过。,5题(2): 方志敏同志“思索着,苦恼着”,他“辗转翻覆,昼夜不能安睡”;“仿佛暗夜里亮起一道闪光”,充满了希望。作者还连用“深信”、“完全相信”两个句子写方志敏同志对“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的深刻了解, “心里像放下一块石头,觉得浑身轻松” 。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鲁迅先生的充分信任,,1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接受方志敏同志的重托,冒着生命危险珍藏并转交密信、文稿给党中央的事件,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总结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