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29596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華夏書院,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提供進修項目機構CME-PP0022,“如何推動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實施以保障病者的利益”,陳士奎教授主講,陳士奎教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 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及臨床醫學專家委員會委員 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工商科技局 資助 在此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的觀點。,本工作坊獲,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以 人为本”从保障病者根本利益出发,综合运 用和发挥中西医药学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 防治疾病的优势.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提高 疗效,降低医疗费

2、用和成本等.实践证明:中 西医结合具有上述各方面的优势.,我国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一贯性, 连续性和毫不动摇性,党中央,国务院为我国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一贯主张 中西医结合,强调中西医团结合作. 从建国初期把 “团结中 西医”列为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到20世纪6080年代制 定的“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到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明确 提出 “促进中西医结合” (); 2003年提出 “推动中医西 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2004年:(35)深化公共卫 生体制改革.特别提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等等.,2005年3月21日温家宝总理提出: “实行中西医结合 发展传统医药学” 然而, 迄今

3、在学术界对中、西医能否结合?需不需要结合? 等 等,仍有不同看法。特别是认为中、西医不能结合或不需结合者, 还提出了很多理论 , 如中医药学“独特论”、“超科学论”、“自身 规律”、“自我发展”和 “保持特色”论;中、西医“不可通约”论, 等等。甚至于有人公开否定和反对中西医结合. 2006年4月5日报道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 “自主创新” 不是“自我创新”. “自我创新”是什么都自己来做,小而全,都包了; “自主创新” 是“以自己为主,不排除引进吸收. ”,举例说明,一 1997年1月公布 提出“中西医并重,发展 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现代化发展” 和 “促进中西医结合” . 19

4、97年8月 却出版了一本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该书名曰, 不去沉思和思考中医药学如何现代化发展, 却一 个劲地, 一门心思否定或歪曲和攻击中西医结合. ,如:,(1)国内外公认,建国以来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取得了辉煌成就. 该书却说: “中西医结合-40年 过去了,尽管我们花费的精力很大,然而收效甚微,教 训不少.”(第153页). (2)中西医结合已成为 我国医 疗卫生事业和医学 科学的一大优势.该书却大谈其编造的“中西医结合 的误区”(第147151页).,(3) 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分别为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及国家标准 设 置为一门独立学科. 而该书却说 : “中西医结合概

5、念 不清, 思路不顺” (第262页); “中西医结不是一支独 立的力量”(第150页);中西医结合是 “人们常常怀着 执行国家方针政策 或领袖指示的热情, 却以感情代 替科学.”(第157页).,(4)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是依据我国 依法注册的新型医疗机构;中 西医结合学会,是依法注册的法人学术团体. 而 该书却说: “于是种种各行其是, 随心所欲的机 构组织. 团体.学说都贯以中西医结合 的旗帜 竟相而出, 给中医事业和中医学术的发展造成 许多纷绕和混乱.”(第263页).,二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 特别提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2004年1月出版发行了李致重著

6、(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现将该书针对中西医结合的几篇主要文章摘要如下: (1) “论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 (第24页).,(2) “中西医结合” 亟待定义: “从20世纪50年代起, 中西 医结合这一概念出现已经近半个世纪了. 这期间在政治上 作为 新生事物 的 中西医结合, 诚可谓席卷全国,传遍全 球, 轰轰烈烈, 非同凡响了 ” (第68页). 把中西医结合说成 “政治上的新生事物”, 另外该文还说 : “这场没有起跑线的 中西医结合, 在使中医日趋萎缩的同时,又令 中医药走向 世界 大业有雷无雨, 未兴先衰”(第71页). 这是在讨论中西医结合定义吗? 李氏这篇文章曾发表于台湾

7、杂志2002 年第4期.直到2004年第2期才发表陈士奎的文章,(3)中医科学必须彻底告别 余云岫现象. 该文是一 篇彻头彻尾地反对中西医结合,反对西医学习中医文章! 如该文讲:“1958年,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 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 的批示和当时人民日报为此发 表的社论为基础,铸成了困扰中医发展长达40年之久的 一个悖论”.它进而又讲: “ 40年来,毛泽东这一悖论渗透 到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由此造成 的混乱和危害,是难以估量的.”,该文一开场就讲:“以余云岫为代表的一些接受了西方科学和 西方医学的人-许多不断改头换面,重新包装的余云岫现象 始终若即若离,时急时

8、徐地干扰着中医的健康发展.”; 该文最后 讲: “在今天 余云岫 们不再是狂呼 废止中医, -令人倍感 担忧的, 仍然是困扰中医发展长达100年的 余云岫现象 ! ” (2000;7:15) 陈士奎针对该文曾发表了 2000;12:56.),(4)”西化”- 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 该文曾于2001年 2002年的台湾杂志连发4期. 给 定罪为:自设跳板,阉割在先,弃中就西,欲西非西,实验 不实, 假设更假, 殃及池鱼, 大道不孤 . 企图全面否定中国 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一系列研究成果. 首先, 该书作者连什么是中医科研?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科研都不知道! 把沈自尹教授的中西医结合科研说成 ”

9、中 医科研”. 所以, 其命题就是错误的!,其二, 该文在台湾 发表的原文: “参与这方面研究的带头人相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 士.-更令中医界许许多多的人疑惑或不解的是: 肾的研究是中医墓铭誌, 而以最高科学名义称赞这 墓铭誌的竞然是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不认识中 国中医学的科学性所在, 中国科学院也分辨不出科 学与伪科学.-” 这一段落,作者在编入该书时删 节了.说明什么?,因此,从宏观整体上研究和揭示中西医结合 (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学,下同)的产生与发展规 律,以及全面认识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律,理解中 西医结合与中医、西医、文化、科学发展及社会 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中西医结合的客观性、必 要性

10、、必然性等规律性。才能更主动地、自觉地 按照规律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中西医结合 医学自主创新发展。,有关规律的基本知识,一. 什么是规律? 科学学给规律下的定义是“规律就是客观事 物自身固有的, 体现于空间分布.时间过程.运动发 展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 巩固的联系”;辞海把 规律定义为 “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 系和必然趋势”,现代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系统科学或系统论证明, 不但 空间. 时间.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属性, 系统也是物质 存在形式和属性, 而且系统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最为普 遍的存在形式和属性. 因此, 规律又可定义为: 规律就是客 观事物 或系统发展过程中,

11、自身固有的动态相互作用的本 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总之, 客观事物 或系统的本质联系或 关系, 是规律的核心,认识规律, 就是认识客观事物或系统 的本质联系或关系。所以认识中西医结合宏观发展规律, 主要是认识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的本质联系.,特别是要认识中医与西医的本质联系和关系, 还 要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与人类社会发展 (中西医 结合是一种社会现象) . 文化发展( 中西医结合也 属于文化现象. 科学发展(医学属生命科学范畴或 科学范畴) 的本质联系和关系。从而认识中西医结 合的发生发展规律。,二.规律的特性,1. 普遍性 即凡是客观事物和系统都有相互联系的运动、化、 发展规律;相同的事物

12、具有相同的规律。如自然界(自然系统)有 自然规律(也称自然法则),社会(社会系统)有社会规律,思维 (思维系统)有思维规律;不同层次的物质和系统都有其特有的属 性及运动规律,如宏观规律(整体的、一般的规律)、微观规律 (部分的、特殊的规律);不同的规律有不同的作用范围,同时又 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如上述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它 们的作用范围分别是自然、社会、思维系统,又是相互联系和制约, 又如中医学的辨证规律,与西医学的辨病规律,二者作用范围不同 但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所以二者存在着辨证与辨病相 互联系和制约的规律。以上说明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系统中.,2. 客观性

13、事物和系统是客观存在, 规律是客观事物 和系统自身固有的,所以规律也是客观存在,它既不以人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 也不能创造、改变或消灭规律。规律的 这一特性告诉人们, 必须按照事物和系统的本来面目去认 识,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 3. 必然性 是指由事物或系统的内在目的性, 自组织 性, 有序性等本质特性决定的联系和发展趋势或发展方向 必然 性和偶然性是辩 证统一的一对范畴。在事物和系统 的发展过程中, 二者同时发生作用,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 转化。偶然性隐藏着必然性。,事物或系统的必然发展趋势,不但取决于偶然 性(一种“实际状态” )也取决于必然性。如中国同 时存在并发展着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

14、的实际状态, 即属一种 “偶然性”。这一 “偶然性” 的实际状态, 隐 藏着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 则出现了中医药学 与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综合的中西 医结合发 展趋势(必然性)。,4. 可认识性 空间、时间、系统是事物存在的形式 , 运动变化是事物、系统的根本属性。规律是通过空间形 式、时间形式、系统形式及运动变化形式表现和反映出 来。因此,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从事物和系统的存 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发现事物和系统发展 的规律性。因为规律是可认识的,人们才能发现规律, 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办事。科学的任务或各门学科研究 的目的,就是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和揭 示客观规律,指

15、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西医结合宏观规律性表现,一. 中华和合文化是孕育中西医结合的土壤 中西医结合研 究为什么没有首先发生在其它 国家特别是那些科 技发达国家 ? 而首先发生在 中国? 从发生学原理讲, 其根源在于中国有中华 和合文化的孕育。,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深邃特质是 什么?我国文化、思想、哲学界的学者们进行了系统研 究和探求。如: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著有和合学概 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版,1996); 著名思想史家、台湾学者钱穆著有从中国历史看中 国国民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 再版);,著名哲学家、中国思想史

16、家、北京大学张岱年 教授著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刮析.漫 谈和合等 ; 著名思想家、东方学家、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 著有21世纪文化瞻望“天人合一”新解; 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著有 世纪之交看中国哲学中的和谐观念;,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组委会主任程思远先生著有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见人民日报,1997 年6 月28 日)等等都对“中华和合文化”命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共同认为中华文化的本质和显著特点是 “和合文化”(蔡方鹿 .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光明日报,1998年1月17日第8版),(一) 为什么中华文化是和合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和合文化,集中体现于 中华文化中的和合和合概念与思想。 据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