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顺吟诵与教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15016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123 大小: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健顺吟诵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健顺吟诵与教育(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吟诵是什么1二、声音的涵义7三、汉诗文的涵义15四、吟诵的教育价值20五、学吟诵与教吟诵35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疑问51七、中国正史观57八、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未来86吟诵与教育徐健顺我一九七六年读小学,一九八六年读大学,属典型改革开放一代。传统文化根基之弱,不问可知。幸所攻古典文学,未离藩篱,然真正入门,乃在吟诵之后。故边学边做边改错,常有所得,常有所愧,常幸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常觉愧对吟友,以所言之浅且多误矣。然今日之言,乃无错乎?后日又当思今日之过矣。然待大彻大悟之后始言之乎?我后知后觉之人,恐永无此日矣。唯与众师友共思共论,或有希望。我得之于师友之惠多矣!吾师赵敏俐教

2、授多有殷殷教诲,前辈叶嘉莹先生、温金海先生、曾维范先生、华锋先生、王财贵先生、王世明先生、张鹏举先生等等不吝垂教,同道众多优秀教师往复讨论质疑,乃于吟诵及教育之事,渐次清晰。当下之言,自非确论,然比之昨日之言,应有所新。故为一段学习研究之总结,表述如下,而愿与诸位师友共论之。一、 吟诵是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吟诵”,但其实大家口中的“吟诵”概念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大致说来,现在所谓的“吟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其中又各有层次。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说说汉诗文的声音状态。吟诵毕竟是汉诗文的一种声音,所以先得了解汉诗文有哪些种声音状态。第一种,是创作状态,就是创作时作者心中或者口中的那个声音。汉诗文基

3、本上是先吟后录的,即使上来就写,心中也是有声音的,修改时也是用声音的,那个声音是与口语不同的,这与今天写文章写小说写诗,主要看文字,声音是接近口语的,是大不相同的。此事我在声音的意义里已经说过,在此不赘述。创作状态的声音,一定是作者一个人的声音,生活情境下的声音,但是不一定没有乐器的声音,因为有的人是一上来就弹着琴创作的。第二种,是诗文被表演时的声音,比如诗经很多本来是个人创作,后来被搜集整理加工,再用乐舞歌唱,此时的声音,就与创作时的声音不同了。 汉魏六朝乐府、某些唐绝、某些词、曲的情况也多类此。它的特点,还不在于歌舞伴奏,而在于表演,因为有时清唱也是一种表演。既云表演,就有表演的对象,而且

4、这对象是不固定的,可以换很多人,其中主要是陌生人,而表演是对谁表演都一样的。第三种,是阅读学习展示欣赏诗文时的声音,也就是“读书声”。它和第二种声音的区别在于对象不同。“读书声”的对象只有两种:一是自己,二是特定的对象。对象是自己,最好理解,就是自己读书学习时的声音,可以是心里的声音,也可以是口中的声音。特定的对象,就是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某几个特定的人,不能是别人。比如,上学时老师读给学生听,学生读给老师听。又比如,作者读给赠诗的对象听,比如李白对岑夫子、丹丘生“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就是读将进酒给他们听;刘禹锡诗云:“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就是白居易给刘禹锡吟诵自己的赠诗。

5、这些诗虽然“歌”起来,但都是即席即兴的,没有伴奏没有伴舞,其对象就是赠诗的对象。这是展示自己的诗的情况。展示别人的诗的,如苏轼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此时尚无“洞箫倚歌而和之”。这些声音就和第一种创作时的声音比较接近了。但是也有差别。关雎在作者那里的声音和两千年后的苏轼口里的声音当然是有差别的了。不过,这第三种声音的目的之一,就是尽量接近第一种声音。现在可以说“吟诵”的概念了。先说狭义的“吟诵”概念。第一个,是古代的“吟诵”概念。李白说:“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这是在说他自己读道经的状态。但是古代文献中“吟诵”一词并不多见,四库全书仅见139处,如: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

6、,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隋书卷五十七)国藩困南昌,遣将分屯要地,羽檄交驰,不废吟诵。(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东坡守钱塘,功父过之,出诗一轴示东坡,先自吟诵,声振左右;既罢,谓坡曰:祥正此诗几分来?坡曰:十分来也。祥正惊喜问之,坡曰:七分来是读,三分来是诗,岂不十分也。(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八)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入心脾,毕生不能忘。(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爱慕孟家贤小姐,时时吟诵这诗章。(清陈端生再生缘第四十五回)在这些地方,“吟诵”均指读诗文的状态,至于这状态是有曲调还是没有曲调,是有伴奏还是没有伴奏,是创作还是欣赏,却无定性。“吟”的基本含义,是拖长腔,上古与“呻”相近,一般情况下是

7、有曲调的。如战国策秦策二:“今轸将为吴吟。”东汉高诱注“吟”为“歌吟”。毛诗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代孔颖达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魏文帝燕歌行:“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唐宣宗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些都明确标明了“吟”的音乐性。“诵”原初是有曲调有节奏地吟唱的意思,周礼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但是后世一般不用这个含义,而是用另外两个含义。一个是“背诵”,所谓“熟读成诵”,如明代张履祥初学备忘:“先令成诵,而徐以涵泳其意味,休之于心。”一个是没有曲调但有节奏

8、有抑扬顿挫地读。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所以古代“吟诵”之意,大概涵盖了有曲调和没有曲调两种读的形式,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解为“读”的意思。但是,“读”在古代有很多形式,除了“吟”和“诵”,还可以表述为“歌、唱、咏、叹、哦、念”等等,这些与“吟”和“诵”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歌、唱”的音乐性更强,“吟”则相对弱一些,“念”则更弱,甚至比“诵”的节奏性都不如。不过,也有例外,在南方,一般把有曲调的吟咏就叫“念”。所以北方说“读书”,南方叫“念书”。“读”的风格又有朗默、高低、缓急、恬苦、细漫等等之分,所以有朗读、朗吟、朗唱、朗咏,又有默读、默念、默吟、默咏,有

9、高歌、高唱、高吟、高咏,又有低歌、低吟、低唱、低哦,如此等等。因此,约略说来,“吟诵”可以代表“读”;细分起来,“吟诵”又是“吟”与“诵”之和,那么只是“读”的若干形式中的两种。今日吟诵界乃至外界所言之“吟诵”,即狭义的吟诵,常见的就是这么三种:第一种是“读”的意思,第二种是“吟”和“诵”的意思,第三种,是专指“吟”。这第三种又经常称为“吟唱”,台湾吟诵界即是如此。自西方读法传入,“读”的概念始乱。西方读法又自话剧传入,话剧需要大声,需要夸张,所以翻译家把那种形式译为“朗读”、“朗诵”,带个“朗”字。直至今日,中国的朗诵依然带有话剧腔,与真正西方的朗诵颇有不同。汉语的“读”的概念被搞乱了,如黄

10、仲苏先生作朗诵法,原为大声吟诵之法,后人误以为今日所谓朗诵之法,所以大作无人问津。于是一班学者各造术语,有“吟诵、吟唱、吟咏、吟哦、吟诗、唱读、唱诵、声读、读唱”等等不一而足,以与西方“朗诵”相对,专指汉诗文的读法。而在民间,老先生们仍然沿用古老的说法。当我们去采录的时候,他们基本上都对“吟诵”一词反应冷淡,而都说“读”、“念”。我讲座常引叶嘉莹先生和南怀瑾先生的视频为证,两人一北一南,一说“读”一说“念”。由此,我常说吟诵的定义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或者叫“中国读书法”。这就是狭义的吟诵。这个狭义的概念,又分三种,一种是代称“读”即概括“读”的(姑称之为“狭义”),一种是“吟”加“诵”的(

11、姑称之为“次狭义”),一种是专指“吟”的(姑称之为“最狭义”),一种比一种外延小。狭义的“吟诵”之所以说它狭义,是因为它排除了诗文的创作状态和表演状态,仅指读书的状态,那么就把诗经、九歌、汉魏六朝乐府、宋词元曲的本原状态基本上排除在外了这些作品基本上是表演出来的。那么吟诵就仅指读上述作品的状态了。但是读的目的之一不是要尽量接近原音吗?所以我觉得这样不太妥,由此就又给了吟诵另一个宽泛些的定义:汉诗文原来的声音形式。这个大概可以算是“宽义”的吟诵吧。这样就把汉诗文的表演状态也包含了进去。像国风和乐府,基本上都是来自民间,然后被乐官整理加工。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字,已经是适应了表演的形式,这里面有表演的

12、信息了。比如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押韵,“之”显然是乐官为了节奏整齐而后加上的。江南:“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明明“南”字押韵,却换为“北”字结束,这里与汉乐府为宴享之乐,主人坐北朝南难道没有关系吗?宋词元曲就更不用说了。我觉得还是要重视这些表演形式,努力与古人相通。所以把表演状态和创作状态纳入“吟诵”的范畴是有必要的。也因为如此,我并不笼统地反对吟诵的表演,而只是反对读书时的表演化,对于宣传和能传达作品原意的表演,还是要着力研讨发明的。再界定一下。“汉诗文”,指所有使用汉语创作的诗词文赋。这里不包括戏曲、小说等形式。

13、戏曲属于广义吟诵,因为已经不太守吟诵规则,所以在此不算。小说近于口语,也不是吟诵。“原本”,指创作、表演、学习、欣赏等等一切情况。“声音形式”,不是“声音”。古代的声音我们是复原不了了,这里指的是其形式,也就是声音的特征、结构、规律等等。当然,有人会说,这样会造成概念的混乱,最好另用一个词。我何尝不想!然而造新词一时无才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的思路的重点,并不在于表演还是自娱,更不在于音乐性高低,而是强调古今声音的差异。汉诗文在古代,无论是唱是诵,是表演是自修,其声音都有一定的规矩,也就是有相对固定的读法。现在,无论是唱是读,是演是学,都不管这些规矩了。我觉得这些规矩是最重要的。当下,

14、首先是告诉大家有这些规矩,汉诗文不可乱念乱唱,这些规矩有涵义有功能,然后再说别的。将来随着吟诵的发展,那些吟诵内部的细分、功能与性质的层次,都会有人去研究,去阐述,去推广,那自然是更可欣慰的事情了。还有更宽泛的定义,可称之为广义的“吟诵”,即指中国人唱歌的方式。这种说法在音乐界经常见到,比如“民歌”的定义:“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民族音乐学经常会提到少数民族民歌是“吟诵的形式”等等。这里的“吟诵”,比较偏重指即兴、自由、无伴奏或少伴奏、音乐性弱或不固定,半唱半念或介于唱念之间等等的特征。我对广义“吟诵”的定义是:汉族人的唱歌方式。这种唱歌的状态有很多,

15、包括郊庙祭祀、雅乐大曲、诗文吟诵、戏曲曲艺、民歌民谣、儿歌童谣、唱经念咒、哭祭葬礼、叫卖吆喝、唱账唱名等等。这里有的自由有的有谱,有的宏大有的私密,看似截然不同,但是它们都大致遵守同样的规矩,比如:入短韵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虚字重长等等。而这些规矩,恰恰是今天的各种现代音乐形式都不遵守的。不遵守这些规矩,不是创新不是发展,而是刨了根丢了魂,让中国人从此不会唱歌。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能歌善舞,只有一个什么都不会,就是汉族。用脚趾头想一想,这可能吗?谁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核心?汉族人才是世界上最能歌善舞的!现在全都不会了,而且全忘了。什么是唱歌?唱歌就是自己的词自己的曲自己唱,现在就唱,当场就唱!自己的当下的感情,自己当下表达。现在,有几个人还会唱歌?现在不但不会唱歌,只会跟着机器“行丧”,而且唱歌就是作秀!想想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国人什么时候唱歌?感情最深的时候唱歌。现在谁恋爱到深处还唱歌啊?大学里看到男生抱着吉他去女生楼下唱歌肯定是还没谈上啊!谈上了谁唱歌啊?唱歌,就是作秀、假装,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最容易改变社会风气的。如今的中国音乐,就是作秀,这个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令人不寒而栗。恢复中国传统的音乐,让人人重新学会唱歌,怎么想就怎么唱,只给自己唱,或者给特定的人唱,情到深处就唱,让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