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杜甫 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11079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望》杜甫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春望》杜甫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望》杜甫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望》杜甫 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春望 唐杜甫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准确背诵。 2、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2品味诗歌语言 ,解读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律诗,饱含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所传达的内在情感,陶冶性情,并能够当堂成诵。2、点拨法。这是本课的第二首诗,诗歌的意境、风格以及情感都有明显的变化,在理解这种变化的缘由过程中,教师可对作者的生平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1

2、课时【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时年七月,杜甫闻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为的消息,便将家小安顿在朗州 羌村,只身投奔唐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回长安。叛军因杜甫官职卑微,未对他实行囚禁。此时的长安已被焚劫一空,作者环顾所见皆是满城荒凉,不禁悲从中来。于次年三月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2、 朗读1、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提示个别字词的读音。2、 教师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并提示朗读情感;深沉、凝重,学生根据提示再度诗歌。3、 文意解读诗歌题为”春望“,和上一首诗“望岳”一样都由一个”望“字总起全诗,由此可见本首诗歌的内容,皆是作者春日望中的所见所感。首

3、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描述春望所见之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然依旧是原来的样子,然而春临长安,眼前却是一片乱草丛生的荒废景象。“破”字道出了都城之破败,而“深”写出了野草之丰茂。“国破”而“山河在”,“城春”却“草木深”,两两相对,前后相比,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时节。然而面对眼前这残破荒凉的景象,不免使人触景生情。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娱乐之物,逗人开心的东西,然而作者却说花儿落泪,鸟儿惊心。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作者所表达的究竟是诗人落泪惊心呢还是花鸟落泪惊心?明确:这两种解释都是合情合理的:一方面诗人感时伤世,看到开放的春花,不

4、禁潸然泪下,听到小鸟的鸣叫,也心惊胆寒。这是促景生情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赋予花鸟以人的感情,以花鸟拟人,看见这遍地衰败之景,鲜花也不免落泪,鸟儿也不免心惊。两种解释虽则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却相通,前一种触景生情,后一种移情于物,都突出了情景交融,感时伤世深刻含蕴。诗句中,“溅”字可否换做“落”“滴”等词语?明确:不可以。“溅”意思是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不仅包含了落下的意思,更形象的描述出眼泪飞溅的动态性,突出了作者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故而更好。诗歌的前四句,都由”望“字统领。诗人俯仰瞻视,从都城的城池到山河,再由满城景色到花鸟,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在

5、这种视线的转换中,诗人的情感由弱变强,不断从心中显现出来,以至于遍及眼之所望的所有景色都染上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在这种情与景的相互变化和交融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这样一种画面:诗人站在倾圮坍塌的断壁残垣之上,翘首仰望,为国家和人民的不幸暗自落泪,都城尚且如此,别处又是怎样的一番场景?诗人由此不禁缓缓低下头,陷入沉思,于是,诗歌便很自然的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之乱以来,战乱连绵不息,至今仍然转乱不断。战争阻断了交通,使家书不能送达。奔波在外的游人、战士,他们是多么深切的盼望着得到亲人的音讯和消息。此时的家书,难道不比千金万银还要珍贵么?这一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6、?这种心情在当时是不是诗人所独有的?明确:消息隔绝久盼不至的急切心情。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郁达夫曾经在他的诗作中写到“一直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眼前的遍地战火,心中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都让诗人心中充满了难以解除忧愁。想要抓一抓头皮以解烦恼,却不想这一头白发因为忧愁二更显稀疏短浅,几乎差不住发簪。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越是想要搔头解愁,白发越是短不胜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

7、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无疑更增添一层悲愁。4、 情感把握 总结起来,这首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5、 课堂小结 这首诗由望字总领全诗,前两句写望中所见的春城败象,后两句写望中所感的忧国思家。荒凉破败的景色和作者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相互融合,形成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画面。字字句句显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千百年来历久不衰,奉为千古名篇,我想其间还有很多意味值得我们去细品,值得我们的去挖掘。让我们饱含感情的朗诵一遍。6、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