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 教材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08754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3.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 教材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历史复习 教材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历史复习 教材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历史复习 教材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历史复习 教材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 教材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 教材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 点 梳 理,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1 秦朝的统一(识记:秦统一的时间、秦朝疆域图;运 用:评价秦始皇),1时间:公元前221年。 2人物:秦王嬴政。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4. 巩固统一的措施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2)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

2、量衡,还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3)“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4)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5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口诀:东海西陇,南海北城),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秦朝疆域图,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6评价秦始皇,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2 秦末农民起义,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1秦的暴政 (1)秦始皇实行暴政。 (2)秦二世继位,统治更加残

3、暴。 2陈胜、吴广起义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2)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秦朝的灭亡 (1)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 (2)公元前206年,刘邦进攻关中,秦朝灭亡。,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3 汉武帝“大一统 ”(运用:汉武帝的“大一统”),1西汉的建立 (1)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获胜。 (2)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3)“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出现治世局面,称为“文

4、景之治”。,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2汉武帝“大一统”,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知识拓展】 如何评价汉武帝?,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4 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2开辟:(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5、3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丝绸之路,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特别提示】 (1)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是欧洲的大秦,即古罗马帝国;(2)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热点链接】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5 三国鼎立(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2.三国鼎立,考点

6、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三国鼎立形势图,(1)魏: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都城在洛阳。 (2)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汉,都城在成都。 (3)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称帝),都城在建业,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易错提示】 (1)曹操不是三国人物。 (2)注意三国的建国顺序及三国在地图上的地理分布。 (3)注意:三个“魏”战国“魏”、三国“曹魏”、北朝(北魏或鲜卑魏) (4)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魏(曹魏)、西晋、前秦、北魏。,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

7、、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6 北方人口南迁(识记: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 开发的史实),1时间:东汉末年。 2原因: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尖锐。 3情况:南迁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的益州、荆州和长江下游的扬州地区, 其次是闽江流域和岭南地区。 4影响: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5江南经济的发展 (1)原因 江南地区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

8、民族融合,(2)表现 农业:兴修水利,开垦土地;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手工业: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南朝时发明灌钢法,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造纸业也有新的发展,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商业:涌现出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 (3)结果: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7 北方民族大融合(理解: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 措施),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

9、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1 秦始皇与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的比较,综 合 拓 展,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2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考 情 在 线,12017娄底2016年11月,中央开展监察制度的试点改革。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秦王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总督 D御

10、史大夫 22017衡阳汉字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D,B,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32017湘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以上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哪一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2017怀化鲁迅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

11、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 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 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C,D,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52017岳阳2017年5月1415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详细诠释了从古至今“丝路精神”的延续与积淀。下列历史人物中,对最早开辟“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玄奘 B张骞 C鉴真 D张謇 62017岳阳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颁布均田令 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颁布“推恩令” 迁都洛阳 A B C D,考点梳理,综合拓展,考情在线,B,A,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