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训练 人民版必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561492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训练 人民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训练 人民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训练 人民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训练 人民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训练 人民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训练 人民版必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训练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1956年,上海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第一个五年计划B农业合作化运动C全行业公私合营 D大规模土地改革2(2010海南单科)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3(2011北京西城高三期末考试)下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漫画,其主要原因是()。A土

2、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我国生猪养殖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C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热情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左”倾错误4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5(2010山东烟台高三一模)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中共八大的决策调动了人民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

3、动挫伤了农民积极性C“大跃进”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D“大跃进”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6(原创)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这主要是为了()。A引导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B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C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D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7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B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8下列是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其中,19671968年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年份

4、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1966年2 534亿元17.3%558.7亿元24.4%1967年2 104.5亿元16.9%419.4亿元24.9%1968年2 015.3亿元4.2%361.3亿元13.9%A社会主义改造存在弊端B“大跃进”运动迅速兴起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D“全面夺权”的严重冲击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材料二“一五”计划中,苏联援

5、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重大意义。10识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1953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景材料二1959年谷物产量下降了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千克下降到19

6、60年的163.5千克,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3.4%,导致大量人口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材料三1959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请完成:(1)材料一所述历史事件的实质是什么?这一事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重要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简要指出材料三体现的经济发展特征,并分析其中增长趋势出现的原因。参考答案1. 答案:C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故C项符合题意。2. 答案:A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重工业的增长,说明“一五”计划促进了工业结构的改善,故A项符合题意。3. 答案:D1958年“大跃进”运动使“左”倾错

7、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浮夸风的盛行,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图中“肥猪赛大象”等信息的内涵不符。4. 答案:A表格中的数据说明19531958年期间我国工业增长率呈现曲折上升的态势,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史实相悖,表格中1958年工业生产增长率66%的情况失实,因为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所以D项错误。5. 答案:D“大跃进”运动涉及工农业生产领域,造成工业产值的虚假上升和农业产值的实际下降,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19571960年”的时间条件,B、C两项是对图表信息的片面解读。6. 答案: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

8、重困难,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背景不符。7. 答案:B19601965年,我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到1962年底”等条件。8. 答案:D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面夺权”的狂潮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19671968年”等时间条件。9. 参考答案:(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的帮助;建立钢铁

9、、汽车等重工业企业;重点建设东北地区。(3)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0.参考答案:(1)实质:变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历程: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广大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2)重要现象: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城乡人民生活困难。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农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解析:第(1)问中的“实质”可依据材料一中“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进行思考,“历程”可结合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进行说明;第(2)问中的“重要现象”可联系材料二中“1960年又下降了10%”等信息进行概括,“主要原因”应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特征”可结合材料三中折线的曲折逆转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可联系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措施进行提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