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陈情表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58729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陈情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陈情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陈情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陈情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陈情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陈情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陈情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陈情表【作者简介】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附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2、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文言知识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

3、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

4、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

5、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

6、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课文全译】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坎坷,很早就遭受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弱小,就亲自加以抚养。臣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始终孤苦无依,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家庭衰落福分又浅,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关系较近的亲戚,家内也没有看管门户的僮仆。一个人孤单地独自生活,只有影子和自己作伴。而祖母刘氏很久以前就身缠疾病,经常躺在床上不能起身。臣早晚服侍饮食药物,从来没有离开过。到了

7、圣明的朝代,臣身受清明政治的教化。起初有太守逵考察推选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刺史荣推举我为秀才。臣因为没有人照料祖母,推辞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臣为洗马。以臣这样微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臣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对此,臣都用表备述上陈,推辞不去就职。现在诏书又下,言辞急切严峻,责怪臣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逼迫,令臣即刻启程;而州的长官也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紧急。臣本想手捧诏书马上赶路,但因祖母刘氏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厉害,就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被告知不得准许。臣的处境进退两难,实在狼狈不堪。臣想圣明的朝代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属年老的人,还都受到怜悯抚

8、养,何况臣的孤单苦楚更为厉害呢。而且臣年轻时在伪朝蜀国做官,担任过尚书郎的职务,原来就希望仕途显达,不计较名气节操。现在臣是卑贱的亡国的俘虏,十分渺小,十分鄙陋,却受到超常的提拔,恩惠的任命十分优厚,怎么还敢徘徊不前,另有非分的期望么?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已像迫近西山的落日,只剩一缕将断的气息,生命十分危险,到了早晨不知傍晚的境地。臣没有祖母,就不会活到现在;祖母没有了臣,也就不能安度余生。臣与祖母祖孙二人,此时更是相依为命,正是出于这种内心的恳切之情才无法离去远行。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九十六岁,因此臣为陛下效劳尽力的时间还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已经很短了。怀着乌鸟反哺的私情,希望能准

9、许臣养老送终的恳求。臣的苦处,不单是蜀中人士以及二州的长官看到并且了解,天地神明也都明察。希望陛下怜悯臣的诚心,准许臣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刘氏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这样,臣活着当舍命效力,死也当结草报恩。臣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恭敬敬地呈上这份奏章向您报告。【课文赏析】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

10、,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

11、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

12、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

13、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

14、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

15、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重点梳理】一、通假字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4四十有四(通“又”)二、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拒绝他人的话2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泛指读书人3孤苦零丁,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正式建立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7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赶快向前,奔走效力今义:很快的跑8拜臣郎中古义:上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10岂敢盘桓古义:犹疑不决的样子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