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29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555043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29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29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29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29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29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29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29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9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世界的整体发展。时空坐标整体感知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等,实

2、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234页)考点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实力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二、“冷战

3、”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表现双方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4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使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轻巧识记两极格局的形成三、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1)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

4、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3)拉美: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

5、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选修融会一、第二次世界大战(选修3)1原因(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英法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3)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各国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未能遏制大战的爆发。2过程(1)战争爆发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

6、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3影响(1)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战争。(2)深刻影响了战后的世界局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3)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选修3)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1)“冷战”局面的形成原因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制形成。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2)主要表现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

7、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2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1)史实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20世纪80年代和平运动的高涨。(2)特点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范围上真正具有全球性。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3)影响有效遏制了侵略战争的爆发。促使美苏两国在七八十年代放弃战争谋求缓和。3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1)赫鲁晓夫上台,争霸斗争愈演愈烈。(2)古巴导弹危机。(3)

8、尼克松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4)苏联出兵阿富汗及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致使美苏关系重新紧张。(5)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得到美国响应。(6)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4联合国(1)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2)成就: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三、“亚洲觉醒”的先驱(选修4)圣雄甘地(1)主要活动:宣传甘地主义思想;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之间的矛盾和纷争。(2)评价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被尊为“圣雄”。进步性: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

9、民族解放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加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局限性:采用非暴力手段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崇尚印度传统文明,反对工业文明。理解史料研习归纳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史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史料二我们愿

10、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史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两段史料分别来源于美、苏两国,创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史料“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反映了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从漫画可以看出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11、。(2)史料二信息“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体制”指资本主义制度;“极权主义政权”指社会主义政权。(3)史料三信息中“它”是指马歇尔计划。史料三体现了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史料运用(1)结合史料一,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提示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

12、者有何区别?提示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史论归纳“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不同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提出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内容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经

13、济援助计划表现形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的目的影响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史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

14、界报道(1991年9月9日)史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史料解读(1)史料一列举了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解读第一段史料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意,第二段史料注意第一个省略号后的信息。第一段史料表明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第二段史料体现了“冷战”对科技发展的客观影响。(2)史料二信息“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可以看出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存在很大关系。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提示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