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__学案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2475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__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__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__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__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再别康桥__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__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__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别康桥学案 选题、编写: 审阅: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背景资料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于泰山脚下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

2、格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以为,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再别康桥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如今诗人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

3、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预习练习 给下列加点注音 荡漾( ) 青荇( ) 浮藻( ) 沉淀( ) 长篙( ) 漫溯( ) 笙箫( ) 河畔( ) 四、质疑讨论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2、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试作分析。 五、拓展提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4题。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自由,向我们来了田间悲哀的种族我们必须战斗啊!九月的窗外,亚细亚的田野上,自由呵从血的那边,从

4、兄弟尸骨的那边向我们来了,像暴风雨,像海燕。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2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3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艳

5、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A B C D4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A B C D六、迁移创新(完成时间:20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圈养/可圈可点 语塞/敷衍塞责 埋单/互相埋怨 B挑剔/武装挑衅 慰藉/声名狼

6、藉 扎染/安营扎寨 C提挈/锲而不舍 花圃/魂惊甫定 祛除/胆怯畏缩 D机杼/毁家纾难 胼胝/民脂民膏 绯闻/成绩斐然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年的招生、考试、录取工作进展顺利,未发生一起徇私枉法的事件。 B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C在适应性教育中,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怀疑等思想和行为往往被视为出格,但在培养创造性时就必须开禁,否则创造教育就是叶公好龙。 D老李虽然老态龙钟,但走路做事却仍然快捷利索,这同他坚持锻炼身体是分不开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面对这种商场保安随便

7、拘押顾客的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他们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柜安全和环境安全,不是执法者,怎么能随意动用公权,限制别人的人身自由呢? B总体说来,山寨文化的盛行甚至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彰显和标榜,不如说是对国人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乏的揭露和讽刺。 C据新浪网消息,这场大火持续燃烧了将近一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更为严重的是,在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危机意识渐渐强烈的今天,给人们的心理上再次留下了忧患的阴影。 D文章认为,杜小卿虽是旧朝代的知识分子,但其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封建制度里脱胎换骨,他的作品及其行为表现出来的依然不是争取思想解放的自觉意识。 4、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在横线处

8、仿写出适当的诗句。 我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 , 那凛然的正义, ,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以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表达对人物的崇敬赞美之情。要求抓住人物特征,感情真挚,使用两个对称的比喻句,不超过40个字。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到派出机关要求将他留任。沈浩在小岗村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

9、住在村民家中。几年里,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的社会主义新小岗重新向世人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跻身“全国十大名村”荣誉行列。2009年11月6日,他因积劳成疾,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 6、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案四、质疑讨论 1、参考答案: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

10、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

11、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2、参考答案: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

12、,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1B 2B 3D 4B六、迁移创新(完成时间:20分钟) 1、 B (A jun/qun s mi/mn ; B tio/tio ji/j z/zh; C qi p/f q/ qi; D zh/sh zh fi/fi)2、C “徇私枉法”指曲从私情,不顾国法而错断案件。“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叶公好龙”比喻说是爱好某个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3、B(A,搭配不当:“职责不是执法者”错;C项,杂糅,“给上再次留下”应为“给再次留下”或“在上再次留下”;D项,转折关系错。应将“虽”和“但”删去)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 4、参考答案:那无穷的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