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项脊轩志》关于作者

j7****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KB
约2页
文档ID:61501617
《项脊轩志》关于作者_第1页
1/2

关于作者 1.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那些写自己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一座桥梁但这个评价是不符合实际的 2. 归有光(1507—1571),明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举人,八次参加会试,均未中徙居嘉定(今属上海)定亭江上,读书讲学,门徒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始举进士,授长兴知县,后调顺德通判,再荐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卒于官有《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别集》十卷于文不满意“七子”之风,认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斥主张“文必秦汉”的文坛主将王世贞为“妄庸巨子”,讥笑他们抹煞唐、宋两代散文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王世贞晚年对其批评也表示折服与王慎中、茅坤同被称为“唐宋派”散文受司马迁、欧阳修影响,并自有特色,文笔简洁,善于叙事,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且充满真挚感情,深受时人推重。

《项脊轩记》、《寒花葬志》是其代表黄宗羲在《明文案序》中推“震川为明文第一”但其作品也有不少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下品,内容枯燥乏味3.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迄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已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觝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