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4 离骚(节选) 课件(46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448396 上传时间:2018-12-0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9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4 离骚(节选) 课件(46张)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4 离骚(节选) 课件(46张)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4 离骚(节选) 课件(46张)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4 离骚(节选) 课件(46张)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4 离骚(节选) 课件(46张)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4 离骚(节选) 课件(46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4 离骚(节选) 课件(46张)(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骚(节选),知能优化训练,经典美文赏读,基础知识梳理,文本预习必知,文本解读探究,高考真题演练,文本预习必知,作家作品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另外还有: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是“楚 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 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 年,他与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 比亚、意大利但丁一起被推举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出生在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之间的宽谷中的秭归县城,恰逢时代动荡、社会变革的战国中期。他自幼喜欢读书。在书中,他感叹历史的更迭,

2、他感动伯夷叔齐志节的高尚,他感慨周公旦“舍生取义”的豪情,书中的思想铸造了他的灵魂。同时,书也让他名满天下。三十岁左右楚怀王将其召入宫中,授予他左徒一职,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在改革初期,深得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楚国的政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改革之初,便遭到了靳尚、子兰等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寻隙离间屈原与怀王的关系,怀王不察,遂疏屈原。屈原被放流到汉北。后怀王在军事上与外交上均遭惨败后,又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进行和谈,恢复邦交。而昏庸怀王不听屈原劝阻,又绝齐亲秦,结果客死他乡。公元

3、前298年,顷襄王立,重用令尹子兰,打击迫害屈原,将他流放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国家的危亡,人民的苦难,使诗人悲愤万分,后来在这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结束了光辉的一生,时年62岁。,在其一生中,他以出众的才华和对人民的热爱,把自己的遭际和楚国的盛衰捆绑在一起,创作了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等诗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写作背景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由动乱走向统一的时代。当时,七雄争斗,都希望统一中国,其中秦国与楚国实力最强,所以一时有“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说法。屈原竭力主张对内任用贤人、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以图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但是,屈原

4、和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一样,从他一开始献身正义和进步事业,就遭到了朝内腐朽、反动势力的排斥和迫害,屡次被贬官和放逐。,楚怀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00年)春,屈原被贬斥流放到汉北,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诗篇。关于离骚二字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他将“离骚”理解为“离忧”。班固则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文人从文字本身所得出的解释。而离骚篡义中则认为离骚是楚国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故“离骚”含有“牢骚不平”的意思,同时将“离骚”解释为“遭忧”之意,也有道理。,知识链接 楚辞 楚辞是

5、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同时又对楚国民歌加以革新、提炼,进而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的诗歌形式楚辞体。这种新诗形式,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运用“兮”字为其特色,比起诗经来,更便于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一些楚辞作家,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

6、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又由于楚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后人也有以“骚”来代指楚辞的,所以“楚辞”又称“骚体”。,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和诗经一样,成了一部诗歌总集名。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其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对历代散文产生重要影响,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

7、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之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

8、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

9、、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

10、夺目。,基础知识梳理,导,内容剖析 一、辨识主题 节选部分通过诗人对身世、志趣、政治思想以及忠而被谤,忠而被疏的遭遇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楚国政治集团的怨恨和忧国忧民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政治思想,对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不妥协的精神。,文本解读探究,二、理清结构,三、探究重点 1离骚(节选)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分析:离骚(节选)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主人公形象。 (1)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就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2)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他

11、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主张举贤任能。 他主张美政,忧国忧民,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追求真理,不同流合污,坚强不屈(“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上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2如何理解诗中香草、美人的作用? 分析:诗人用香草来比喻自己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来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来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

12、摘和佩带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始终加强自身修养,用众芳(椒、桂、蕙、茝等)来比喻群贤。 诗人用这些香花异草象征自己的高尚品德、贤能之士和君王,寄托了对改革楚国政治、实现美政的深切希望。,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诗人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圣洁的志向,这正是因为诗人自己是一位德行高洁、品性美好的“光辉照日月”的伟大人物。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总结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3离骚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文选自离骚的第一部分,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为两个层次,我们不妨用篇

13、中的诗句来概括:“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写诗人愿为楚王先驱以改革朝政的怀抱,作者开篇叙述自己地位的高贵,品德的美好,并且能自修其能,愿意为国效力;“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写诗人为国为君的忠诚,却报国无门。朝朽,时世黑暗,然而诗人不惮殃祸,出污泥而不染,坚持修养自己,做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实为历代士人之典范。,4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

14、完,等待下句补充。,四、创新思维 问题:对屈原抱石投江的做法,你持怎样的观点? 课文观点:屈原把自己的爱国忠君思想做到了极致。 发散角度1: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救国无望便抱石投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该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发散角度2: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支持下才能实现,如果君王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动力和支撑,若不想改节,那么他只有走这条并非真心所愿但又无可奈何的道路。,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诗,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迪? 【思路点拨】 屈原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楚国,摆在屈原面前的有三条

15、路:一是同流合污;二是远走他国;三是以死报国。屈原怀着满腔的爱国之情和“美政”理想不能实现的遗憾选择了赴死。而这死更照亮了屈原高尚的人格。他的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尽管屈原因出身贵族而有着阶级的局限性,以致于他自始至终都是孤立的,既不受当权者的器重,又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于是有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但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责怪他没做什么,而是应该肯定他做了什么。他始终保持了高尚的人格,并以死来捍卫,足以说明他的伟大。,技法归纳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或呐喊狂叫,

16、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比兴手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主,用采摘和披挂江离和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定好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句式基本上是七言、六言和五言。“兮”字的使用,使句式发生了变化。读来感到句式的铿锵,表情的深沉,声调的挺拔,思想的深邃。,高考真题演练,知能优化训练,涉 江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经典美文赏读,乘鄂渚而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