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 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81432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 岳麓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师用书 岳麓版单元概览时期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内容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出现三种经营形态,商业打破官府垄断小农经济继续发展,丝织业发达,“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出现曲辕犁;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继续发展;城市布局严整农业、手工业发达,制瓷业大放异彩,城市商业繁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主旨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经济,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商业是其有效补充。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萌芽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3)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2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

3、)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3)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4)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4)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

4、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5)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产生原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轻巧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图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出现: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特

5、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影响:导致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误区警示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给农民,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并不否定或改变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社会现实。2租佃经营(1)原因: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6、。(2)产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了。(3)发展:北宋时期,租佃经营有了较大发展。(4)普及: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十分优越。(4)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5)南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2南移: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3完成:南宋时期。概念阐释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

7、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小农经济史料一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史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史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

8、,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史料二:20世纪初小农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史料三: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官员引导农民改进生产技术赈灾减赋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提示: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提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3)根据以上史料,归纳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提示:有利因素:政府重

9、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2)影响因素 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

10、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史料二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史料三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

11、焉。钱穆国史大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由土地国有到土地个人私有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贵族只有使用权;到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土地个人私有的现象史料二:土地兼并下小农的生活境况土地兼并严重史料三:鱼鳞图册的作用该图册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黄册、鱼鳞图册的编制为封建国家赋役征收具备有效法律根据学会用史(1)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制度的变化。提示:由土地公有变成土地私有,并且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2)史料三中明代黄册、鱼鳞图册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提示: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

12、具备法律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及其规律(1)沿革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2)规律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

13、强化1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B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古文作者是战国的墨子,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由此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项错误。2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

14、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D封建土地所有者C人口数量大和地域分布广是小农的特点,但与题干“影响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故A、B两项错误;小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直接影响统治,故C项正确;小农不一定是封建土地所有者,封建土地制度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国家土地所有、自耕农土地所有,而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3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信息,故A项错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租佃关系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