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256015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周清(含解析)(建议用时:45分钟)1.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了A. 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 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 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 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意味着牛的功用增加,可以用来耕地,这是因为春秋时出现了牛耕,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A;齐国本来就是农耕经济,故不存在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

2、济的问题,故排除B;宗法和宗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故C也不符合史实;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所以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就要抓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

3、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B项。自然经济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在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

4、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A. 农业走向衰退 B. 外来作物引进 C. 作物历经选择 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记载,不能说明农业走向衰退,事实上,古代农业是不断发展的,故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到少,与引进外来作物品种无关,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农作物的品种历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D项在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

5、。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村社被称为“书社”,是统治者了解户口和土地状况,以此作为征收赋税的凭据。故答案为B项。确定征收赋税依据,不能说明加重了农民负担,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登记村社土地,不能说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5.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6、这说明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 “工商食官”制度己被打破C. 国家规范民营手工业生产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D项错误。6.三代政治势

7、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答案】A【解析】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进行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A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排除;政治势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东西对立,发展到春秋时期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南北之争,只能说明长江流域得到开发,但并不意味着黄河流域经济衰退,故C排除

8、;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排除D。7.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说明主张小农经济户的分立,这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农业小农经济8.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

9、。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 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答案】C【解析】春秋后期是社会阶级结构大变革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使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从而使贵”“富”分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时的工商业得到了发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后期还没有重农抑商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后期仍然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9.“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A. 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

10、明精神C.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D. 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答案】C【解析】“庖丁解牛差之毫厘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者的精工细作,体现了工匠精神,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故A错误;材料与农业文明无关,故B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故D错误。故选C。10.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材料中的“它”A. 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B.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 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D. 产品全

11、部供政府使用【答案】B【解析】【详解】由“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知,这里的“它”是指官营手工业,而这句话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存在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选B;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官营手工业则不属于小农经济,故排除A;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供给皇室和官府所用,而民营手工业才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故排除CD。11.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 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B. 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C. 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D. 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答案】D【解析】“礼乐征伐

12、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导致王室衰微,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华夷之争信息,A错误;不复存在不符合事实,B错误;C中契约解体说法错误。1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 诸侯国数量的增加B. 郡县制的逐渐推行C. 各国对统一的渴望D. 科技发展武器改进【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春秋到战国诸侯间的战争只能使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故A项错误;由所学可知春秋时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是兼并战

13、争,大的诸侯吞并小的诸侯就在那里设县,所以使有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大,所以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故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各国对统一的渴望,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未使用科技武器,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14、社会的转型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第一编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第二章清帝国的兴盛第三章政治和经济体制31政治结构32经济制度第四章社会和思想状况第五章对外关系51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52俄罗斯的推进第六章国运逆转:由盛到衰第二编外患内乱(18001864年)第七章广州贸易体系第八章鸦片战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表现。(2)16001800年,

15、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答案】(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文化: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3)示例研究视角:全球史观,即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说明: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此后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西学东渐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并推动近代中国的到来。【解析】【详解】(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材料一中的“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礼崩乐坏”再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