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50722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积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二. 教材分析罗

2、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三教学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4 教学难点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5 教学准备: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1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恐怖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

3、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二) 认识作者吴刚,大学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见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三) 文本连接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对罗

4、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作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发出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四) 预习检测萧瑟(xios):形容冷落、凄凉。和煦(hx):温暖。干涸(h):(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吞食、并吞。裸露(l):没有东西遮盖。抽水泵站(bng)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五)整体感悟1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2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

5、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归纳要点。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追溯历史上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前面部分形成对比。第三部分(第925自然段):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指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第四部分(第2628自然段):推而广之,以青海湖、月牙泉为例,说明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六)合作探究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

6、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地增加耕地用水、盲目地修建水库截水、盲目地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

7、失了。 3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食恶果?人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4看完文章后,我们的心里只有一种感觉沉重。现在大家畅所欲言:最让你心情沉重的句子有哪些呢?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

8、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3)通过罗布泊的今昔对比,让人知道它原非如此荒凉,这样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4)第20自然段对胡杨林的枯死惨状的描写,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5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人们为了生存,扩大耕地,开采矿藏,这是开发。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

9、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七) 写作特色:1巧妙合理的布局谋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2适当合理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角度突出中心。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恰到好处又圆满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相得益彰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3大量地占有材料是挖掘文章深度、拓展外延的坚实基础。(八)拓展训练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答: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2.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答: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3.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

10、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4.文章列举青海湖和月牙泉的例子有什么用意?(3分)答:这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未得到遏制,事态仍在进一步恶化,以此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5.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3分)答: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九)课堂小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 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

11、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十)布置作业1、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倡导人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2、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他们的作用。八、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生命绿洲树立意识九、教学反思在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学生会对这个悲剧深感痛心,对悲剧制造者产生极度的愤慨。我让学生认真体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这种人文关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还注意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走进社区,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就教学过程而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