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20982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3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3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3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3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3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3(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河南省新野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石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与陶瓷器、金属器、纸本类共同构成了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从原始社会的古代崖刻,到周代的石鼓文;从秦始皇东巡刻石,再到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碑碣、墓志、摩崖、塔铭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歌功颂德、记人载事的赞、颂、记、志、铭等,有各种经典文集、杂咏、题名、地图、谱系、楹联、

2、符咒、药方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从书体上看,石刻有古籀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特别是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的泰山石刻,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珍存着秦朝李斯碑、汉代张迁碑、晋代孙夫人碑,以及北齐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

3、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在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石刻与藏之于秘府的典籍不同,它铭之于石,公之于众,记录、揭示的史实也较为可靠,可以作为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其价值不下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两汉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一直为历朝尤其是清代学者所关注,并融入到近代古史辨的学潮中,衍化成古书真伪之争。由于无法一睹汉代文本之真,争论似永无结果。20世纪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在洛阳的出土引起学界极大轰动,王国维、罗振玉、马衡等人相继对之展开研

4、究,初步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貌。不仅让我们目睹今文经本原貌、今古文经本差异,并可由此窥探两汉经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秦汉以前经本流传中的错讹。石刻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头和文字、书法、刻工相结合,成为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泰山石刻中,有粗犷急就的凿石,也有精雕细刻的龟碑;有岩石小节,也有万丈摩崖;有平民题迹,也有帝王御笔。小字如蝇,大字如斗,真草隶篆,代不绝书。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其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其幽奥旖旎之秀,自然之美融合于石刻艺术,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石刻是一种载体特殊的文物,相对于其他文物而言,它体积大,质量重,难以移动,易于毁损,保存难度较大。秦泰山石刻是公元

5、前219 年,秦始皇东封泰山时所立,由中国小篆的创始人秦丞相李斯篆书,石刻约有222 字,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德。然而这块无比珍贵的国宝,历经2200多年的天灾人祸,现在仅剩下九个半字了。 (节选自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刻是我国历史文物的四大主干之一,包含自远古至近代以来的多种文献资料,与陶瓷 器、金属器、纸本类同为重要的文物形式。B石刻文物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物事迹、典籍经文、书法铭文、禳灾治病、 人文地理、诗词文集等,几乎无所不包。C石刻的书体繁复多样,因其特别保存了大量各朝代的异体字,从而成为了研究中国文字 发展

6、史和书法史的重要资料。D石刻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对研究中国文字发展史、书法史、经学史、石 刻艺术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泰山石刻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 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还珍存着一大批名碑。B泰山石刻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孙克宏、清聂剑光以及王恩礼、赖非都依据其笔 法、字迹、字径、书体和风格,怀疑为北齐人所作。C石刻记录的史实铭之于石,公之于众,比藏之于秘府的古书典籍更可靠,因而可以作为 订正古籍的有力证据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D石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宝贵的文物,它如

7、同一面史册,记载着彼时彼地 的历史事实,可考证古籍、辅翼经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珍贵的文物,与甲骨文之于商周史,敦煌汉简之于汉史的史料价值相比,石刻之于 两汉经学史的研究价值毫不逊色。B古书真伪之争,是近代古史辨学潮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一直为历朝学 者所关注的两汉今古文经学争论。C20世纪20年代,汉魏石经残石出土,学者们相继展开研究,彻底揭开了汉魏石经的真面 貌,使古书真伪之争终于有了结果。D石刻是中国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天灾人祸使它易于损毁,难以复原,因其载 体特殊,保存难度较大,更应重视和保护。(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

8、文字,完成46题。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汤道耕的祖上来自湖北,迁徙的路艰辛而漫长,凭的是“人生贵自强,自强则白手可成家,他乡可发迹。勿畏难而诿命,何患事不成耶”的豪气,积得一份家业,这种人生贵自强,白手成家的豪气在后辈的血液中暗暗传承,直到汤道耕这里,光着脚,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再次印证了祖先独自闯荡天下的勇气和韧劲。1925年的暑期,汤道耕从四川省师范学校肆业。他踏上成都望江楼下有些摇晃的木船,沿着府南河顺水而下,悄悄走出了亲人们的视线,开始了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在路上,群山的优美与静寂,山民的淳朴与穷困,盗马贼的凶悍和灵巧

9、,边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缅甸的异域情调他来到,看见和说出。从四川到云南,道耕看到太多兵匪造成的祸乱对穷苦人家正常生活的骚乱。道耕为了安全夹杂在商队中,像那个时代和那个土地上的一只眼睛,来到,看到,并注定了后来用自己的笔说出那些无人知晓的山里人家的苦难与悲怆。赤脚流浪,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步一步,汤道耕走成了著名作家艾芜。艾芜在丁玲的介绍下加入了左联。在“左翼作家联盟”这个词组中,别人看中的是“左翼”,而更能吸引道耕的却是“作家”,他希望从这个组织里的作家那里能够学习到文艺写作知识,也结识一些写作上的朋友。真正有时间在上海的亭子间坐下来以后,艾芜开始用笔温习自己当年的漂泊史,这使他在这个喧嚣嘈

10、杂的大都市中找到难得的宁静。1933年冬,他完成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其中三峡中讲述的是一些典型的社会底层游民的生活,故事中的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江湖”。读书流浪人的艾芜,加上小时候熟悉的读物,包括他的笔名,父亲所入的游民组织哥老会都对他产生潜在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者对游民生活不由自主地有着一种同情。他的叙述已经带有真实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时这种想象还受到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约。艾芜的中篇小说春天得到茅盾等人的好评,这篇小说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饱含着艾芜对家人、故乡的深情。这种流行于左翼文坛的文学范式后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影响深远。1961年,艾芜被安排到

11、云南去体验生活。一路的参观给艾芜带来写作的激情,他似乎再次找到了原来创作南行记的感觉,迫不及待的写作“南行记续篇”。这无疑满足了南行记读者对“续”的好奇,也再次给艾芜带来荣誉。1981年2月,艾芜受邀进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南行。云南的一路上,回忆着自己的经历,倾听着别人的遭遇,震撼于死亡一样的沉默,血的控诉,更加让艾芜感到人世之沧桑凄凉。9月起第三次南行的写作陆续发表,合集叫南行记新篇。(选自王毅艾芜传,有删改)相关链接: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选自“百

12、度百科”)艾芜的文章想象大胆,情调浪漫的色彩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艾芜的性格却是认真刻苦、一丝不苟,他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选自2007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艾芜和沙汀的友谊,有删改)三次南行,对于艾芜的写作乃于他的一生都意义重大。南行,似乎成了艾芜一生的一条主要线索,成了艾芜写作的一个原点,他一次次地回到这里。(选自黄岳年南行百年说艾芜,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艾芜的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虽然艾芜没能“耕读”, 但他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B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艾芜看到了老百姓的

13、淳朴与穷困,领略到了边地的独特风情以及 异域情调,为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C艾芜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是因为他虽然赤脚流浪,生活艰难贫困, 但始终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D艾芜加入“左联”看中的是“作家”这个因素,此后,他创作的三峡中春天等作 品,体现了左翼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5.艾芜的小说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6.艾芜的创作以“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艾芜能够创作出“社会剖析小说” 的原因。(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走正门王春迪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

14、,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

15、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