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12002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5.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必 修 二,单 元 整 合,历史时空,1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归纳拓展,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4)四个阶段:第一,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第二,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第三,以第一次工业革命

2、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第四,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3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一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3)四个阶段:“春”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

3、民地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3)从动力看,社会生活的变化离不开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 (4)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 5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

4、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6运用多元史观全面地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7.中西对比:近代中国与西方近代化起步的差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之间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林增平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如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历史条件,因而发展微弱。近代资本缺

5、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史学前沿,关于资本主义萌芽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之间关系的争论,李新认为,中国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主要不是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后,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创办起来的。由手工业工场主投资兴办的近代工业或是在手工工场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机器生产的为数极少。 吴承明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从西方移植来的,中国近代工业的建立与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的延续继承关系。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近代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原来也是一家工场手工业。他承认有些传统手工业在鸦片战

6、争之后,受到帝国主义商品侵略的破坏。但他强调说,这种破坏是被夸大了。其实这种破坏,主要是在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农村家庭手工业方面,而不是在独立手工业方面。在清代前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十几个手工业行业中,只有踹布和刨烟丝两个行业在鸦片战争后被外国商品代替了,其余都维持下来,并有九个向机器工业过渡,它们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主流。,点评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继承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欧风美雨”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两种作用:一是破坏,它在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也毁掉了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二是促进,它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

7、主义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包括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入量激增。由于西方使用大机器生产,其商品价格非常低廉,农民就出卖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布匹或其他手工业品,这样在全国就出现了专门生产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地区。,同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利润,又吸引人们投资于近代企业,这就为中国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提供了资金。另外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创办时所用的机器设备甚至于原料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技术方面也仰仗于外国。所以,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近代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但是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要看清材料观点,按照

8、材料要求答题,而不能想当然。,解题思路 非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能熟练解题的步骤。现系统介绍一下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读是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技能提升,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

9、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的考查方向。,(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

10、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

11、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三)答是

12、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六个注意”: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及后面的答案。,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

13、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也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

14、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典题示例(2016山西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一开始就禁用金银,并很快建立了宝钞(即纸币)货币制度,然而民间却存在一种白银逐渐发展应用的势头。洪武八年(1375年)是宝钞开始推行的时间,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是民间使用宝钞相对比较顺畅的时期。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在建文时期(13981402年)表现明显。集中建文时期的契约22件,其中11件是以白银支付的,占有50%。永乐帝(14021424年在位)一即位就颁令禁止金银交易,22年间,民间使用宝钞交易活动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实物,在

15、收集的契约中,银的使用只有一例。景泰与天顺年间(14491464年),民间以白银交易为主体,以白银论价并成交的交易,分别占有契约总数的90%和近94%,只残留了极个别的实物交易。,材料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价关系动荡不定,这对社会制度的演变,对各个阶级的分化改组起了重要作用。贵金属充斥于欧洲,导致了在近代硬币基础上发生的一场最大的价格革命。如此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当时令人触目的货币购买力的可怕的低落。1650年,英国物价上升到最高点,相当于14511500年物价的3.31倍。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依据,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具有经济社会的特点,成为发泄普遍不满的一种方式。而且,还须看

16、到,1600年以后不久,这种灾难迅即达到顶点,这与劳动阶级最初从欧洲迁居美洲殖民地的时间刚好相吻合。,答案(1)特点:明朝前期政府限制白银流通,推行纸币;中后期民间力量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纸币、白银货币、实物交易长期并存。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加速了白银的流入;纸币与实物交易的弊端。 (2)不同:欧洲的白银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引发了向美洲的移民;推动了社会的转型。,解析(1)根据材料一“明朝自一开始就禁用金银然而民间却存在一种白银逐渐发展应用的势头”可知,政府限制白银流通,但民间白银逐渐货币化;根据材料一“成化年间90件契约中,无一例外地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崇祯年间银贱物贵”表明,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根据材料一“明朝自一开始建立了宝钞(即纸币)货币制度,然而民间却存在一种白银逐渐发展应用的势头。洪武八年(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