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1)(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80777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1)(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1)(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1)(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1)(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步练习(1)(无答案)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是 文章的主要观点 ,为了阐述这个观点作者用了 件事来论述只要 ,从中感受、领悟到 ,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的写作方法。一、看拼音,写词语。 x zo dn shn zh mn yn ji yn jn tn su mi gu( ) ( )( )( )( )( )( )二、下面词语中的加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嫦娥奔月 奔波 投奔 奔跑 B、见微知著 著名 执著 著作 C、淡泊 停泊 泊船 漂泊 D、糊涂 迷糊 模糊 糊弄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2)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 )(3)

2、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4)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 )(5)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6)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四、 请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坚持不( ) 司空见( ) 无独有( ) ( )而不舍见( )知( )五、仔细读读三个故事,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六、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普遍( ) 出生( ) 习以为常( ) 反义词:粗大( ) 特殊( ) 错误( )七、理解句子1、“最后把?拉直变成了

3、!,找到了真理。”“?”指 ,“!”指 把“?”拉成“!”的前提条件是 作者这样表述的好处是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的意思是 。作者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 、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 ,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这句话和课文开头的联系是 3、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按原文填空。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 的精神。句中所填的词语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这四个词也说明 。你还知道谁 也是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这句话运用 的写法。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

4、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这里“偶然的机遇”是指 ,课文中“偶然的机遇”分别有 、 、 。能够抓住“偶然机遇”的人应具有什么特点(或具备的条件)?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 。八、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片段,回答问题。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你见微知著,善于发

5、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 )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锲”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 .按照课文,把短文中的第段的( )填完整。 3.请在第段中的(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第段中“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这句话是( )说的。 A.陈景润 B.郭沫若 C.钱学森 D.华罗庚 5.“打破砂锅问到底”表达了()的科学精神。(请在短文中找。) 6.读划线句子,想一想:“这样的事例”指 的事例,具体指 。请再补充一个这样的事例: 7.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值得牢记?请用“ ”划出。并谈谈你的理由。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