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79788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理论成果 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卷别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情分析全国卷2017教育的近代化与留学教育的关系;2015康有为的儒学认识;2013维新思想与现代化在全国卷中,维新思想是高频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学科特色突出。加强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学科素养在试题中均有体现。因此在备考中,在把握维新思想主干的同时,更要注意拓展知识,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升学科素养全国卷2017辛亥命的思想解放与近代化;2015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2014

2、维新思想与服饰改2013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全国卷2016梁启超的“诗界命”;2016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全国卷2012“冲击反应”模式;2010西学东渐;2010教育的近代化 (2016高考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命”()A倡导民主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背景。【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甲午战后

3、”可确定时间历史解释“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且堂堂中华,这反映出“诗界命”顺应了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需要【解析】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项错误;改良思潮发端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错误;根据诗文内容并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 (2015高考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理论来源。【素养解读】全国卷高

4、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史料实证由“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推知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历史解释由“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推知新学伪经考倡导维新变法,危及了清政府的统治【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1904年,湖南、四川、

5、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选A。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A项正确。B项“命运动”“高涨”与材料信息“1904年”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命运动并不“高涨”,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

6、变化,C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排除。2(2017高考全国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可知,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成为

7、国民共识”说法绝对,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3(2016高考全国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03年”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改教育,创办新式学堂,A、C两项错误;学习西方新知识和禁止使用新名词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故D项正确。4(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

8、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解析:选C。本题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此题体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日本新词”来源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5(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

9、制度处于转型时期解析:选D。本题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近代新式学堂,但学生中却有大量的科举士人,这说明近代中国教育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因素,体现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特征。 练模拟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

10、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应该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2(2018淄博高三摸底)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B反对蓬勃兴起的命运动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解析:选B。“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是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理论观点,且时间是19011903年,此时戊戌变法已经失

11、败,故A项错误;19011903年,伴随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民主命思想兴起,康有为“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学说,是坚持君主立宪,反对暴力命,故B项正确;康有为是资产阶级代表,非地主阶级,坚持改良之路,非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推行托古改制是为了维新变法,但此时维新变法已失败,故D项错误。3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

12、命任务形成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解析:选D。中国近代化民主命任务形成于鸦片战争以后,而不是19世纪末,故A项错误;B项“根除”一词夸大了这些争论的作用,故B项错误;这些关于政治体制的争论是基于我国国情,与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可知,这些争论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故D项正确。4(2018宜宾高三诊断)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

13、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解析:选A。根据题意,在东汉和近代新文化运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班固和胡适发出了截然不同的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属于王朝更替,故B项错误;C项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题目中描述的是东汉时代下和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对儒家思想不同认识,故D项错误。(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过程中前后相接的

14、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解析:选D。贯穿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的主题没有反抗封建专制,19世纪90年代历史主题是建立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60年代是“中体西用”,没有批判传统,故B项错误; 20世纪的时代主题是建立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19世纪40年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60年代是“中体西用”,90年代是“君主立宪”,都体现了学习西方文化和反抗外来侵略,故D项正确。2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该思想家的观点是()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解析:选B。“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表明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但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表明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各自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