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49634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120分,90分钟)一、基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笙箫(shng)青荇(xng)斑斓(ln) 骤然(zhu)B妖娆(ro) 逊色(xn)窗棂(lng) 苦涩(s)C寻觅(m) 蕴含(yn)莽莽(mng) 瞬息(shn)D荡漾(yng) 伫立(ch)践踏(jin) 漫溯(shu)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绿草茸茸流逝犹

2、郁一代天骄B顿失滔滔浮藻吹箫略输文彩C红装素裹风骚折腰原弛蜡象D残阳如血揉碎长篙川流不息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在现实中,盲目模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的人,说明他_能力太低。(2)一晃,离开家乡已经多日了,我对亲友甚为_。(3)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现象在白领中已经非常严重,时间正从他们的指尖上慢慢_。A鉴赏 眷念 流失B鉴赏 眷念 流逝C鉴定 眷恋 流逝 D鉴定 眷恋 流失4下列对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比喻、对偶、拟人)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C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比喻、对偶

3、)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喻)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3分)A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成一颗亮晶晶的玉珠。B在育才中学举行的“512”防震疏散演练中,九(2)班落实任务最好的是三、四组。C罗丹用石头雕塑了一只鹰,鹰雕塑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有人问他:“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得飞起来的?罗丹大师。”D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

4、作一首诗看。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ABC D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凸、凹、丱、卯、凼”都是五画。B“鼠目寸光、德隆望尊、朝花夕拾、人情练达、巧妙绝伦”都是主谓短语。C“我们在事业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决不能骄傲自满。”该句关联词使用正确。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越烧越烈,

5、与家人难通音信的现状。”此句主语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8依据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个描写对象仿写,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5分)示例:春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像种子撒播在山川大地一个个嫩黄的芽探出头来开始了生命蓬勃成长的经历9请你参加以“我们毕业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5分)【活动一:书心声】请把画横线的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1分)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欢聚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活动二:话恩情】请从老师、父母中任选一个对象,说一段感恩的话。(2分)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能出现真实姓名、班名、校名等与考生信

6、息相关的内容;50字左右。(我想对说)【活动三:表期盼】下面是同学改写的送别。根据活动内容补全诗歌。(2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风轻轻,柳依依,今宵诉别离;经年此去杳无音,_。同窗谊,恩师情,天涯若比邻;他年此地重相逢,_。同学改写二、阅读(40分)(一)(16分)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0赏读全词,理解填空。(4分)(1)词的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写由此引发的议论。总结上阕,领起下阕的句子是:_(2)描写词人所“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下,群山与高原的景象的句子是:_11“稍逊风骚”中的“风骚”原指_,在词中指_。(4分)1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这两句表达了词人_之情。(4分)13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A这首词大气磅礴,显示了词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B这首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三句写的是虚景。C下阕中一个“惜”字,定下

8、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包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一概否定了他们。D下阕“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词人的抱负。(二)(9分)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 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14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3分)15诗中的“露”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你从诗中找出依据。(3分)16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

9、生启示?(3分)(三)(15分)庄稼的味道朱成玉岳父种了一辈子地,老了,终于种不动了,就把两亩地包了出去。可是种地的时节,总像缺了些什么似的,在家里待不住,就去地里走走。他说闻着庄稼的味道,心里才踏实。“老了吧,连种地的资格都没有了。还好,这些年从没种出不好的庄稼来,也算对得起自己了。”岳父的成就感,就是来自于“没种出不好的庄稼来”。一个始料未及的秋天,岳父倒在自己的庄稼地里,再也没起来。岳母性格急躁,看不惯岳父做什么事情都不紧不慢的性子,所以常常对岳父大发脾气。岳父大多数时间都是忍着的,忍不住的时候,两个人就会大吵一架。不过吵归吵,岳父出去转了个弯儿,回来吃饭,饭桌上照样有岳母为他烫好的酒。

10、岳母也好像忘记了刚才的火药味儿,和他张家长李家短地聊起闲话来。有时候,我们听说他们吵了架,急忙打电话过去,想开导开导他们,结果他们说早忘了,害得我们瞎操心。他们这一对活宝,常常让我们哭笑不得。可是现在,其中一个兀自先走了,我们担心剩下的那一个,会从此太过悲伤。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岳母不但没有太多伤心,而且还学会了扭秧歌,每天吃过晚饭,就迫不及待地去村里的小广场赶场子去。村里人不免就有闲话传来,说岳母这是急着再来一段“黄昏恋”。岳母比岳父小10岁,自然还有“黄昏恋”的资格。即便岳母真有那样的想法,我们也不会反对的。只是,我们在心底不自觉地想:到底是那个年代父母包办的婚姻啊,没有感情基础

11、,一个人的离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根本掀不起多少悲伤的风浪。我们想把岳母接到城里一起住,她不仅不来,而且做了一件出乎我们意料的事。她把包出去的那两亩地要了回来,说要自己种。我们都反对,城里什么都不缺,干吗还要挨那个累啊。可是岳母执意要种,她说不种别的,哪怕种点儿菜也好,在城里吃不到纯绿色的蔬菜了。我们拗不过,只好任由她去折腾了。岳母在那两亩地里,种了一些黄豆,还有一些蔬菜。蔬菜成熟以后,她就给我们打电话,让我们隔三岔五地就回去取一趟,味道真的要比城里的好。她还说等黄豆打下来之后,给我们榨新鲜的豆浆喝。可是我们心疼岳母劳累,便偷偷商量着把她接到城里,让她的晚年可以多享点福。瞒着她自作主张把那两亩地

12、又包租了出去。并让妻子装病,骗她来照顾几天。岳母来后,看妻子的身体并无大碍,住了一天便急着要回去。她说地里的草该锄了,耽搁不得,任凭我们怎么劝说都不行。情急之下,我们只好把地已包租出去的事告诉了她。岳母的脸顿时惨白,眼里也浸满了泪水,长时间沉默着。屋子里静得只剩下钟表的滴答声,犹似她心里发出的声声叹息。我们没想到这个私自做的决定会让岳母如此难过,一时之间,我们不知该如何是好。“妈知道你们孝顺。”岳母终于说话了,“只是,你们知道吗?那两亩地里有你们父亲的味道啊。我已经习惯了跟它天天在一起。只有站在地里,只有闻着庄稼的气味,我才会心安,才会快乐,才会感到活着的意义。”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原因。原来,岳母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怀念着岳父啊。“无论如何也要把那两亩地再要回来。”妻子对我发号施令,然后对岳母说,“以后咱们一家人一起去种地,我们也想闻闻庄稼的味道,闻闻父亲的味道。”17文中有两次提到“想把岳母接到城里一起住”,分别是为什么?(4分)18文中第、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3分)19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20文章结尾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21怎样理解文中“我”和妻子“骗岳母进城”的行为?(3分)三、作文(5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