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61142474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答题前填写好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写在答题卡(纸)上第卷(选择题,共57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8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57分)1、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2、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余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

2、,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3、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 “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A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商品经济的繁荣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社会主流观念改变4、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

3、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C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5、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6、“现在抗

4、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这说明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 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 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7、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年份 进口商品 出口商品 钢铁和机械 棉纱及棉制品 棉花 矿砂及金属1925年 65 207 38 291928年 72 158 34 211931年 93 79 29 16A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 B南京国民政府优于发展重工业C

5、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D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8、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国内舆论除益闻录外,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予报道,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明该事为首创,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这说明当时A.国内舆论对政治敏感问题并不关心 B.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遭国人抵制C.剪辫运动最早是由国外华人发起的 D.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态度比较谨慎9、1955年,毛泽东指出:“农民的出路主要还在农村,他们可组织起来,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毛泽东此番话意在鼓励农民()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走农业集体

6、化的道路C成立农村人民公社 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0、1957 年,国务院文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不少困难。”并于次年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这一举措A确保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B推动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起步C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战略的实施 D突出了农业在经济计划中的中心地位11、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

7、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12、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A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B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C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13、“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

8、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材料意在说明A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B“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C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14、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15、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体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

9、 B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C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 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16、1929年的最后一周,美国政府在追加了约3亿美元的信贷资金后,胡佛总统对此评论说:“以前没有一位总统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说明当时美国A坚守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尝试突破传统经济政策C为罗斯福新政创造条件 D认识到经济危机的严重17、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人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B防止贫富差距过大C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D增加就业

10、提高收入18、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提出了登月计划,增加了国家对科研的开发,使国家成为尖端科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政策的提出反映了A美国企图以高科技竞赛拖垮苏联 B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主流地位C美国拓展疆土以此确立世界霸权 D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在1920年12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挤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这说明列宁A认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 B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C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D在经济政策取舍上逐渐过于保守20、

1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命集体农庄。这表明, 苏俄(联)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21、布哈林所钟爱的原则是:“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政策符合上述原则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苏联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 D. 新中国计划经济22、1933-194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

12、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的组织A致力于消灭国际性贫困 B权威性和有效性强C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D坚持非歧视性原则23、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人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间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能够说明的是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24、1990年到2004年底,国际社会缔结了约2100个双边投资协定BIT,同时还签订了超过200个带有投资条款

13、的贸易协定。据此可知A各国关税壁垒得到消除 B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C世界新经济秩序已建立 D自由贸易政策普遍确立25、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26、先秦者主张在日用伦常上规范和履道德行为,罕言天道,降至宋代,学者们却着重探讨德行的形上根据,并自觉地为儒家道德进行本体论的论证。这反映了A儒学信条的改变 B儒学信仰的强化C理学精神的推广 D儒佛思想的互融27、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

14、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28、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29、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30、中国古代医术,亦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