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6周《苏武传》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26723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6周《苏武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6周《苏武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6周《苏武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6周《苏武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6周《苏武传》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6周《苏武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6周《苏武传》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

2、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三、作者作品及背景。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

3、个女历史学家。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

4、提,自然不无道理。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内容项目汉书史记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跨度230年左右3000多年体例本纪、列传、表、志本纪、世家、列传、表、书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课件】(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3)纪传体:

5、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4、苏武出使背景:【课件地图】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四、重点词句交流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4、重要注释勾画。五、整体感知1、人物传记是古代

6、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最后为作者评说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7、)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语言、细节描写对比反衬1、详略得当(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

8、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

9、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

10、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

11、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

12、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解说: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

13、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课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七、阅读拓展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

14、,对民族的忠诚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八、讨论问题问题一: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 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 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 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问题二: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 “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 兄弟阋墙,家里打架 ,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三)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四)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五)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六)全班同学互相交流(七)教师提供参考观点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能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