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训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44496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训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A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解析】 “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C项正确。【答案】 C2(2018山东滨州调研)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A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 B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C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 D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解析】 宗法制

2、已达到完备程度是在西周,故A项错误;据材料“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可知启的地位低下,辛的地位比启高,辛继承了帝位,故B项正确;启比辛年长,不得嗣,故C项错误;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应该是西周,故D项错误。【答案】 B3(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周王族作为原商朝西方的一个“小国”战胜强大的商王国,成为中原新的统治者,不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周武王克商后“自夜不寐”、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状态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表现。在“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思想指导下,周初统治者()A将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同姓亲

3、族B建立了内外服制度C加强中央集权D采取了分封政体【解析】 同姓亲族仅是分封的主体,故A项错误;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故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周代实行分封制,取代商的内外服制度,故D项正确。【答案】 D4(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下列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楚 B宋C陈 D晋【解析】 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受封者是先代贵族。楚国是先代贵族颛顼的后代,宋国是殷商后代的封地,陈国是舜后代的

4、封地,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晋国是周成王弟的封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 D5(2018湖北黄石调研)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洛邑向东分为二线。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远达鲁都曲阜。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吴;南向修通至许、随、荆楚。周代修建道路网()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海外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解析】 根据所学,地方向中央缴纳贡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自洛邑向东分为二线。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远达鲁都曲阜”,便利了中央通往地方的途径,故B项正确;王道,从统治角度看,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

5、制,故C项错误;王道的修筑,有利于加强地方的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 B6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反映了()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B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C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D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解析】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可知姓氏与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故C项正确。【答案】 C7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

6、袭血缘贵族的统治【解析】 材料“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表明扩大了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答案】 A8(2018武汉重点中学模拟)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解析】 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有利于将青铜文化等中原文化传播至边远地区,故C项正确。【答案】 C9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

7、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解析】 一夫多妻习俗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观念影响形成的,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宗法制度中并未实行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故C项错误;宗法制中并未涉及对婚姻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 B10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

8、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解析】 材料中“严密的继承制度”是指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涉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说宗法制“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D项错误。【答案】 B11(2018安徽六校联考)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9、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解析】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出现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答案】 C12(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解析】 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完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城邑的记述也无法体现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故A项错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B

10、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没有体现改建,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城乡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不能说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D项错误。【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

11、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并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第二小问,根据关键词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教材内容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依据材料可见

12、家族祭祀权是政治地位的标志,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直接概括即可,应侧重于国家的统治方面。【答案】 (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积极作用: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源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

13、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

14、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做本题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合理提出信息,二是对信息的原因要做出充分的说明。材料一论述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方面的信息,材料二论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姓氏方面的信息。在做题时主要是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的变革使姓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辛亥革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移风易俗也导致了姓氏发生巨大的改变。【答案】 信息一: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姓氏合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等级制,促进姓氏使用发生变化。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变为单一化。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成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