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武陵春 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6653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武陵春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武陵春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武陵春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武陵春  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武陵春  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武陵春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武陵春 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武陵春 学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

2、,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解析:选DED项,设问是有问有答,而颈联的意思是“只要身体健康,哪里还用得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疏远”。前后两句不存在问答关系,第一句应是反问。E项,

3、主要是从语言风格方面鉴赏这首诗的。对于判断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型;其次从诗歌中的诗句来分析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用四个字或八个字来概括。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与E项题干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渔翁柳宗元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

4、出打渔。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E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解析:选CEC项,“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手法;E项,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3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应 天 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下列对这首

5、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地苦闷。解析:选BDB项,“凤凰迎风起舞”错误,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D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指“安静”,此词中的“空”指“只有”。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

6、 江 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秣(m)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

7、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解析:选BCB项,词句理解错误。“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错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诗人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生活情境的写照,因此“门虽设而常关”体现的是恬然自适之情;而这里的“云窗雾阁常扃”虽然也是写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常扃”是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

8、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的景况,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戏题牡丹韩愈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了牡丹花与别的花草“斗轻盈”。“隐约”“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B颔联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

9、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与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C颈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新妆面”“不语情”运用比喻手法,强化了牡丹的人格意识。D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的吸引力,尾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E这首诗以花喻人,借题发挥,既描绘了牡丹的婀娜多姿与诱人魅力,也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解析:选ACA项,“与别的花草”错误,应是牡丹花之间。C项,“比喻手法”错误,应是拟人手法。(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

10、描写”“角度”等关键词,而不是抒情方法。答题角度: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参考答案:后两联运用了侧面描写。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尾联通过写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菩 萨 蛮谢 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篇词人轻描淡写,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暄”“迟”二字,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B“春光闹”显然是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化用,虽是概括的描写

11、,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C“葡萄水绿”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则暗示着游春者为大好春光所陶醉,不只形容水色可爱。D“未寝”二字,写出女主人公愁极失眠,同时完成了时间由昼入夜的转换。E“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以至不胜酒力,面泛红潮了,可见其喜悦异常。解析:选AEA项,“轻描淡写”错误,应是浓墨重彩。E项,“喜悦异常”错误,应是女主人公喝闷酒的孤独无聊之情。(2)这是一首春闺怨词,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答: 解析:既然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那就要求考生结合上下片的内容对女主人公的情感做出分析。上片的写景抒发了喜悦之情,而根据“子规”这

12、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再结合下片的内容,可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闺怨。考生在分析时,需要结合词句组织语言。参考答案: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冶游图景,女主人公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内心的喜悦;下阕写女主人公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消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孤独忧愁。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李之仪: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

13、间的某年春天。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抑郁的心情,“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E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

14、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解析:选BC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词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答: 参考答案: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