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665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定风波 学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雨过偶书王安石需然甘泽洗尘襄,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罩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注释】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常然:雨量充足貌。岁功:一年的收成。:竹席。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B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

2、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荣。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D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E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15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答案】14BD15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

3、为国为民造福。【解析】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颔联中的“生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不是讲商业(生意)繁荣,对生机理解有误;D项,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

4、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考核尾联的情感,尾联“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中“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5、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韦应物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故人稀”点出诗人的处境,暗寓人事的变迁,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B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C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D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

6、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E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豪放,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15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答案】14AE15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

7、的空间。【解析】14试题分析: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与其内在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回答此题的关键。诗的首联写两人相逢的背景。选项A。第一句“楚塞故人稀”,写诗人当年的朋友现在已经很难得有机会见到了,流露出怀念故友的淡淡悲伤。但第二句“相逢本不期”和颈联和尾联都表现出与故友的重逢之喜,只有“忽怪鬓中丝”一句处含有“淡淡悲伤”的意味,但后面又回复至喜悦之中,因此,全诗感情基调愉悦,选项A错误。选项B第三句“犹存袖里字”,两人阔别多年,诗人仍然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并时时放在袖中,方便展看,可见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选项C忽然发现鬓发中已经有了银丝,两人这次相遇,跟上次相比,从变化中推测人生际遇,理解正确。

8、选项D颈联“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写相遇后两人再一起共印同行,表达作者的快乐之情。两人在旅舍中对饮满杯的美酒,在江边并辔而行交流满箱的诗句,当然让人兴致高昂。所以表述正确。选项E“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是这首诗突出的思维跳跃、起承转合的特点;但意象不是绚丽,而是多用日常细节,风格也不属于飘逸豪放,而是清新自然。所以,选项E错。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

9、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悲 秋杜 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注】 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

10、中悲情加重。D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E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15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DE15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 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 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诗歌第五句写作者

11、心中满怀愁情,从纷乱的愁绪缝隙中看到飞鸟高翔而过,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所以D项分析错误。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E项中“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理解错误。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15试题分析: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

12、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凉风万里”就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

13、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帝【注】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E全诗意象密集,语言含蓄蕴藉,以暴风骤雨喻

14、动荡时局,更给人惊心动魄之感。15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BE15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写“大雨将至

15、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E项,“语言含蓄蕴藉”错,诗歌后两句表达情感已经非常明显直露。15试题分析:题干问“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作答时结合诗句分析,着重于情感与手法的结合。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戎马不如归马逸”,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疲劳;“千家今有百家存”,用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描写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而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