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第四节3陀思妥耶夫斯基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8MB
约23页
文档ID:6102549
第七章第四节3陀思妥耶夫斯基_第1页
1/23

19世纪欧洲杰出的小说家中最独特最复杂的一位病态的天才”创作孕育并植根于自然派,但又与同时代的俄国“正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在题材、主题、风格、手法上都大不相同现实主义者赞扬他写出了俄国社会底层受欺凌受侮辱的人们发自灵魂深处的呻吟和呼喊,高度评价他在写小人物和心理分析方面的成就;现代主义者推崇他病理学式的人物塑造和对变态心理人格分裂的深入探索和细致描绘,把他看作现代派文学的先驱之一典型的城市作家写城市生活的阴暗面,揭露现代文明的弊病陀思妥耶夫斯基Fe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1821~1881),文学地位,鲁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这位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残酷到了冷静的文章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行,一个个拉了不幸的人来拷问给我们看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1506年10月6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家族奠基人达尼拉·勒季谢夫跪领了钦赐特权诏书,沙皇把距离明斯克市30公里的陀思妥耶沃村赐给他作为领地,根据这个领地的名称,勒季谢夫家族获得新的姓。

2006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家族奠定500周年,作家逝世125周年,诞辰185周年,作家最后故居陈设恢复原样的纪念馆建立35周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年在圣彼得堡拉开序幕,这位伟大的天才恰恰在这个城市创作了很多杰出的作品陀斯妥耶夫斯基博物馆,涅夫斯基修道院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墓,生于莫斯科一家贫民医院的一个医生家庭在他8岁那年父亲因医官职务获得贵族称号父亲刻板守旧、粗暴专横;母亲虔信东正教,随和、善良、温柔,瘦弱多病癫痫病患者难熬的兵营生活小公务员生活一夜成名 《穷人》(1846)《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 “幻想家”《白夜》(1848)假死刑,十年流放重新写作,宗教拯救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1861) 《死屋手记》(1861-1862)《地下室手记》(1864) “地下人”《罪与罚》(1866)《白痴》(1868)《群魔》(1871)《卡拉马佐夫兄弟》(1879-1880),,疾病、贫困、苦难、癫狂、写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道路、俄罗斯思想,19世纪的俄国,有所谓西欧派、斯拉夫派、革命民主派之争 西欧派/自由派——代表自由主义贵族,与资本主义阶级、文明联系较多,主张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实现欧式的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斯拉夫派——反对西欧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强调斯拉夫民族有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幻想农民与贵族、政治与宗教之间维持一种封建宗法关系,是一种保守的贵族立场革命民主派——受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唯物论的启发,站在农民立场,宣传农奴解放,批判农奴制 平民知识分子,人的善恶是天性,还是环境使然,存在决定意识?这是19世纪后半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争论的焦点。

陀认为,人身上常常是善恶并存在同样的环境,一个人作何选择,这才是主要的人属于社会,但并非全部属于社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和大俄罗斯主义的斯拉夫派他认为信仰东正教的俄国人是“人类美的理想”基督教精神要靠俄国人来发扬光大,他说:“世界将通过俄罗斯思想获得伟大的复苏”俄罗斯思想就是基督的思想,就是“信仰、爱和希望”信仰,就是信仰一切美好的事物,信仰真善美,信仰上帝爱,就是爱上帝,爱沙皇,爱一切人,甚至爱自己的仇人和敌人希望,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都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明天俄罗斯思想的第二个内涵就是“克制”、“忍让”他拥戴沙皇,主张阶级调和小说创作,《穷人》(1846)Poor Folk 杰弗什金 Devushkin,《双重人格——戈利亚德金先生的奇遇》(1846)The Double 戈利亚德金Mr. Golyadkin,《白夜》 (1848) White Nights马里奥 “幻想家”,意大利电影大师维斯康蒂执导的《白夜》曾获1958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The Insulted and the Injured 复调,《死屋手记》(1862)The House of the Dead,《地下室手记》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1864)“地下人”,《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1879-1880),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Raskolnikov杀人犯罪,后在妓女索尼娅Sonya仁爱精神和宗教热忱的感召下良知复苏,投案自首,在苦难中赎罪。

拉斯柯尔尼科夫具有双重性格,他的姓氏在俄语中就是“分裂”的意思 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两条分裂的路线: 理性——自负——意志裁决——犯罪 良心——同情——情感认同——助人,非琴 译   1993年7月第1版,,《罪与罚》 (1866) Crime and Punishment,书名“罪”与“罚”的多重含义,插图,1、法律上的罪与罚 2、理性上的罪与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是一种理性误导和理性专横的罪,这种理论推导出“不平凡的人”可以为所欲为他要做不平凡的人,去杀那些不该活的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用她的不义之财接济穷人这是一种理性的误导和有害的理论,它引诱人犯罪,说明理性也并非都是至善至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在实践中失败,杀人后内心不安,精神崩溃,“超人” 理论破产,这是精神上的负罪感的惩罚3、宗教道德的罪与罚 基督宣扬爱一切人,包括爱仇敌,打右脸,伸出左脸,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违背宗教道德(博爱),是有罪,受到良心的谴责,痛苦万分,是良心道德的惩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探讨社会犯罪根源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后果,穷人走投无路时的铤而走险谴责理性的专横,反对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作家本人是主张俄国的群体主义的,但又有思想矛盾。

人不应该靠理性而生,而应该靠心灵和宗教信仰而生反对暴力革命,因为暴力革命根据正当的杀人理论而实践宣扬基督博爱,忍耐顺从《罪与罚》 第一次出版时的封面,深刻的心理分析,作家在描写主人公实施犯罪、掩饰罪行、忏悔时,运用了意识流、梦幻、呓语等多种多样的心理手法,使小说成为“一份犯罪心理报告”例如小说第二章第一节,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犯罪后,昏睡两天醒来时的心理和行为《罪与罚》的复调结构,苏联批评家巴赫金认为,陀氏小说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戏剧,充满了对话性,是多声部小说或“复调型”小说,而不是“独白型”小说独白型”小说将作者的意识完全笼罩住主人公的意识,以作者的意识代替了主人公的意识读者读到的只是作者的思想和观念复调型”小说,作者的意识没有完全笼罩住主人公的意识,双方处在平等的对话的立场上,展现出其背后各自代表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从而更丰富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性《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各按各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小说中其他人物,如地主斯维德里加伊洛夫Svidrigailov和掠夺者卢仁Luzhin都各有其独立意识,按自己观念行事,和小说其他人物思想并行发展,由此形成小说的复调结构。

作品中人物即使在独白时,也是在跟自己对话这种双声语十分贴近思想斗争激烈的人物的真实心境《白痴》(1868),女主人公娜斯塔西娅Nastasya是一个在上流社会权势和金钱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形象梅思金公爵Prince Myshkin是作家着意要刻画的理想主人公他把自己的一切感受,包括对癫痫病人的感受都融入这个形象之中,赋予他心目中最崇高的精神品质——基督式的“普遍的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特色,病态主题病态人物自虐性小人物心理实验英雄高尚的幻想家复调结构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主人公与主人公的对话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潜意识描写,1971年7月发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