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考改革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对策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975288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高考改革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改革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改革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改革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把握高考改革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高考改革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高考改革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高考改革的规律和动向,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对策 “3+X”高考改革自1999年正式启动,历经7年时间仍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向教育的本质规律靠拢。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普通高中的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深入地研究高考命题的特点,把握高考改革的规律和动向,更新教学理念,调整和改革自身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本着这一想法,笔者谨从历史学科出发,对2002年至2005年的四套高考题(2002年“文综”全国卷、2003年“文综”全国卷、2004年“文综”全国卷-老课程、2005年“文综”全国卷)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并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思考,以供参考。近年“文综”高考题的特点总体上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文

2、科综合测试题均以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制。其试题内容、试题结构、命题设计、学科渗透、价值取向等方面更趋向成熟、合理,不仅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更有利于素质教育在中学全面推进。具体分析,试题具有以下几个较为稳定的特点。一、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和运用能力,始终是近几年“文综”考查的重点。熟练地掌握、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学科基础主干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形式和内容建立起正确的联系,从而获得解题信息,这是最基本的学科能力。近几年,“文综”高考试题一直坚持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考查重点。就 “文综”全国卷的四套试题来看,每套试卷平均都有分值近60%的题目非常直率地考查了纯基础性的学科知识。

3、例如:2002年“文综”全国卷第15-18题“我国的外交”,第20-22题“战争”,第23-26题“三次科技革命”,第37题(1)问“大连、旅顺问题”等;2003年“文综”全国卷第17-19题“土地政策”,第20-23题“民主与法制”,第24-26题“民族独立”,第37题“长城”第(1)、(4)问,第41题“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第(1)问;2004年“文综”全国卷(老课程)第12-15题“城市化水平”,第16-20题“儒家思想”,第21-23题“政党的发展”,第40题“农民问题”第(1)、(2)问;2005年“文综”全国卷()第13-16题“西南地区的开发”,第17-19题“文学”,第21-24

4、题“中美关系”,第39题“亚非会议”第(5)、(6)问。二、凸显能力立意,对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查日趋增强。近几年来,“文综”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没有改变。试题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考查目的,通过各种新情境、新资料、新视角、新问题,将知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整合地一起。具体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就历史学科而言,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同时又是其他各种能力提升的前提。正因为如此,近四年来的“文综”全国卷试题,不论政治、历史、地理都有约80%以上的测试点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一方面的能力主要包

5、括对学科信息和试题信息的解读与获取。学科信息主要是指在学科知识与试题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通过对试题提供的情境、资料及视角的阅读、思考,摸准试题旨在考查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学科依据。解读试题信息首先是对试题设问中的指令性、操作性信息的准确把握,即通常所说的审题;其次是对试题给定的图象、文字、表格、符号等资料进行阅读、处理和筛选,从中提炼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知识点、观点、结论),进而分析、阐释、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如:2002年“文综”全国卷第37题第(2)、(3)问,对“三个历史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清政府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本质差异的对比”,第40题“丝绸之路”;2003年第37题“长

6、城”第(2)、(3)、(5)问;2004年“文综”全国卷(老课程)第40题“农民问题”;2005年“文综”全国卷()第13题“滇王之印题”,第18题“杜甫诗词题”,第20题“毛泽东诗词题”,第37题关于“民族主义”问题等等。3、加大了对历史描述和阐释的能力的考查。 2005年考试大纲对这方面的要求分了三个层次:一是“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二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三是“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对历史事物的外在表象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还要对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作出准确的、全

7、面的描述与阐释。如2002年第37题第(3)问“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2003年第37题“长城问题”第(5)问说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原因。 2005年“文综”全国卷()第39题第(4)、(5)、(6)问“亚非会议与会各国的异和同的内容”、“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作用”,“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等。4、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近几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能力测试中最高一个层次。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有牢固、熟练的掌握,更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思维过程将知识升华为学科理论和规律,形成观点,并能运用概括、

8、归纳、演绎、判断、比较等方法,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来论证观点,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如2003年“文综”全国卷第37题第(5)问对长城是中华民族象征的论述;2004年“文综”全国卷第40题第(3)问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的论述;2005年“文综”全国卷()第37题第(4)问“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等。三、跨学科渗透、综合不断增强,但仍保留着较为明显的学科特点。综观近几年的“文综”高考题,在跨学科渗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学科间综合的亲和度日益增加,能力考查立意新颖。但是,笔者以为应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看待跨学科综合。从宏观角度看,跨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主要体现三科知识的结合点上,以三科知

9、识的某个结合点为纽带,以灵活多样的命题视角、新颖的情境设计、新的图像、文字、表格等资料为载体,紧密结合某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所谓“综合”是“大概念”上综合,是宏观上三科结合点的综合。从微观角度看,具体知识点的考查,基本上没有突破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框架,这符合普通高中分科教学的实际,也是对这种实际情况的尊重。如:2002年“文综”全国卷第39题“清明上河图题”,选择的三科结合点是黄河流域的开封这一空间概念,第(1)、(3)问从历史学科角度考查历史上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和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第(4)问从黄河流域的地理、自然环境方面考查黄河多次泛滥的原因,第(5)问从经济学角度考查开封市经

10、济结构的调整问题。第41题“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第(1)问的三个小题,首先要求考生从历史学科角度分析欧亚移民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美国宅地法对西进运动的影响及西进运动的后果;然后,提出“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的设问,以历史学科的知识为情境,自然的过渡到政治学科。第(3)、(4)问仍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为切入点,过渡到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依法治国”两个社会现实问题的考查。可以说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自然、和谐、亲和度强,既在宏观上实现了跨学科综合与渗透能力的考查,又在微观上兼顾了学科知识的考查,体现了“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的指导思想。四、关注社会现实

11、,贴近实际生活,体现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主体设计思想,凸显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致用”思想。“问题立意,关注热点”是“文综”高考题不同于“3+2”模式下历史高考题的一大特色。近年的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也明确要求重视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文综”高考题均秉承了这些指导思想,表现出以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发展前景、人类的发展与命运。如:四年来“文综”试题涉及到的欧元问题、城市绿化与规划问题(环境)、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

12、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工业区位与环境问题、长三角的发展问题、党建问题、人口迁移问题、依法治国问题;政党政治、伊拉克、全球化、粮食、能源、东南亚海啸、我国民族政策、中美关系、国际关系中“求同存异”原则等问题。以上是笔者对2002年至2005年四套“文综”高考题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普通高中的学科教学改革必须与高考改革同步,对高考特点的把握是我们调整学科教学的主要依据。高考改革的趋势从国家高考改革的本质意图来看,“3+文综(理综)”的高考科目组设置,毕竟有别于“3+X”高考科目组改革的初衷,更不是“3+X”高考改革的最终归宿和终极目标。况且,目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已经全面实行,这一轮的课程

13、改革也对未来的高考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传统的高考方案(包括当前的“3+文综(理综)”方案)必将被更完善、更科学合理的方案所替代。笔者以为,作为普通高中的教师,关键是在于对“X”科目组设置的把握。在此,笔者就掌握的资料和信息从高考科目组设置和新课程标准改革两个角度来谈一点自己的分析与思考。一、关于高考科目组设置的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根据1999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规定,“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学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林惠菁司长在与时俱进,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4、(中国考试2003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要与时俱进,“继续推进“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要将统一性与多样性、选择性相结合”,“要进一步在更广泛、更本质意义上体现的开放性、灵活性、选择性”。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老师更加明确的指出:“3+X”科目组的本意是将原来单一的科目组变为多样性的科目组,由原来固定的科目组变为可选择的科目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增加高考选拔考试在考查科目上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是“3+X”高考改革的精髓。二、关于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自2004年实行的历史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改革,旨在解决当前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15、、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问题,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因此现行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建构起了“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新结构体系。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九个专题和六个选修模块,有利于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关系。注重学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演进的特点、规律及认识的思考。在内容编排和结构特点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此变化必将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由对教学结果的追求转变为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追求,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导

16、研、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及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其内容、形式的变化,必定会对未来的高考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未来高考的命题方向。但是,笔者以为,不论“3+X”科目组如何发展变化,在增加其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同时,更要把握其可操作性原则。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尊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普通高中分科教学的实际;二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三要循序渐进,在继承中创新,已经取得的成果或做法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四要有利于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向教育的本质规律靠拢;五要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相匹配,为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提供正确的导向;六要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七要响应国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切实地推动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减轻。综合上述原则以及“3+X”科目组改革的本质意图,笔者认同应书增老师关于“3+X”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