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23276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下学期醴陵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时量:12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 班级: 姓名: 考号: 第卷 阅读与积累题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公天下与家天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间事实上是处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状态中。一方面,帝王处于社会权力金字塔的顶端,而儒士则构成了各级官吏或后备官吏,因而二者不仅属身于同一个系统,而且儒士在这个系统中归根结底必须听命于帝王。另一方面,两者的关系又不尽于此,因为儒士还有另外一种身份,这就是“道”或者说社会发展趋势与道德正义的

2、化身。在这个意义上,儒士集团又是超越于作为现实权力之总代表的帝王的,并且事实上构成了对帝王权力的某种程度的制约关系。这就是所谓“道”与“势”的关系。儒家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秉持了“从道不从君”(荀子语)的基本原则,从先秦以至传统社会晚期,儒家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了从道的要求出发对君主加以规劝、批评与约束的态度,堪称不遗余力地力图保持“道尊于势”的基本立场。孔子不仅主张“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而且明确要求“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不仅在与君主的交接中坚持以“王者师”自居,而且强调指出,君臣关系的关键是君主能否以身体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

3、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即使身处于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也依然通过侍讲、上书等方式来力图“格君心之非”(孟子语)。正因为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群体之间又事实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早在孔孟荀时代,道与势、德与位之间的张力就已得到明确表现。此后,随着传统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巩固、随着君主权力所代表的“势”的力量的不断增强,儒士集团在体制内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作用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明太祖对待孟子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时说:“非臣子所宜言。”因而,不仅亲自动手删节,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帝王与儒

4、士集团之间处于紧张关系状态的根源是两者的社会理想不同,即“公天下”和“家天下”的不同。在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道德性视为人的本质,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人人皆为君子圣贤的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

5、、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王与儒士虽属身于同一个社会权利系统,但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即“道”与“势”的关系。B.儒家是“道”的化身,既听命于帝王,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

6、帝王的权力,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C. 儒家力图保持“道尊于势”的基本立场,他们常以“王者师”自居,一以贯之地表现出对君主的规劝、批评与约束的态度。D.明太祖亲自对孟子一书做了删节, 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说明儒士集团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在逐渐减弱。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社会权力金字塔的末端,儒家追求“公天下”,而帝王追求“家天下”,两者的社会影响不尽相同。B. 儒家以“公天下”来表达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试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来实现这一理想。C. 帝王家族追求的维护自家利益的“天下为家”的目标不可避免地会与儒士集团“天

7、下为公”的理想发生冲突。D.礼记中描绘的夜不闭户的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体现了儒家希望成就一个人人皆成为君子圣贤的道德理想国的目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是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的传承。B.道与势、德与位之间的矛盾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儒家的道德在帝王“位势”的夹缝中,绵延至今,充分证明了这种思想力量足够强大。C. 儒士集团无位、无势,根本不是帝王家族的对手,也因此决定了其“以道抗势”的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发挥作用。D.儒家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气度,其“公天下”的社会理想

8、也可能实现,儒学也不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逝。(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再忆萧珊 巴金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这一夜是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

9、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住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地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

10、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给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

11、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哪怕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

12、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附注:1972年萧珊去世。6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有留下一句就离开了人世的悲惨遭遇。又经过6年,写下了此作。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三段属于插叙内容,穿插了三个随时间推移的

13、不同场景,通过外貌以及语言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叙述了萧珊在短短的时间里从健康到患病再到死亡的过程,突出了萧珊在巴金生命中的重要性,强烈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B.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仍然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可见巴金对萧珊的爱是非常深切、彻底、执着的。C.第段说“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说明对萧珊的怀念事实上已经成为巴金精神的枷锁。D.本文中,作者以雕琢的文字和华丽的辞藻娓娓叙说,追忆了自己与妻子之间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生活点滴,表达了自己对妻子萧珊不可割舍的爱、愧疚和感激。5.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5分) 6.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其实颇有深意,请

14、对此加以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7-9题,每小题各2分,第10题10分,共16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