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08398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先将自 己的姓 名、班 级、准 考证号 填写在 答题 卡上指 定位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草稿 纸和答 题卡上 的非答 题区域 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 、草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的非 答题区 域均无 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5.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2、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从诗经的“比兴”到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几乎历朝历代 都以含蓄、耐人品味为好诗的标 准。为什么呢?一种观点认为受老庄思想影响。要以“有”表现“无”,要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作为艺术追求。另一种观点认为受佛教影响。佛教以“空”为天地万物的本性,受其影响,诗词的创作也应追 求空灵之美。还有一种观点是,封建统治导致文人不敢表达真性情,如阮籍、李贺、李商隐、苏轼之 类。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究其本源,还得寻到汉字身上。汉字不同于许多拼音文字的地方,就在于 它是借象表意。汉字起源于图画,一般认为,图画表意有几个独特处:一是可

3、视性、可感性强。汉字书写的文学意象,更易引发人的想象。如日月山川。二是善于表达可见之有形物。进一步来说,善于表现空间,却不善于表达时间。于是,汉字不得 不以空间表现时间,以有形表现无形。如表现时间的“年”字,在金文中是一个人被一枝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的图像符号。这就是用空间图像表示谷子熟一次为一年时间。 三是表意更丰富,也具不确定性,更显空灵和模糊。如“西”字,金文为一只鸟落在鸟巢上。这里,方向的表示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鸟飞回鸟巢这一现象来暗示此时太阳在西方落山。由此可见,诗歌中用“有”表现“无”以及委婉、迂回、空灵、含蓄的特征,根源上是由于汉字 具有借象表意的特殊属性。此外,中国传统文学中,

4、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却常伴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唐传奇倏忽奇变,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实为以诗思、诗笔叙写小说。 戏曲叙事,更是苦心经营诗情画意的场景和心境。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现象的根源,依旧是在汉字里。甲骨文字至少有两大类:一类是表意的物象符号,如鱼、马、牛,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另一类是事象符号,是一种具有一定空间 和时间长度的符号。比如“盥”字,下面一个盛水的器物,上面两只手捧着水洗脸。1一般来说,事象符号由多个物象符号构成,是物象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象符号一旦进 入事象符号群里,原来静止的属性就会被激活起来,从而具有动态性。由此

5、,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是 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性,正是中国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同生共长的根源。(摘编自读懂中国文学,还得从汉字入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历代都以含蓄、耐人品味为好诗的标准,这是因为诗词创作受到道家、佛家的影响。B汉字借象表意,使汉字表意丰富而不确定、空灵而模糊,使得一些中国诗歌显得空灵。 C一般表现静止意义的物象符号和有空间、时间长度的事象符号,构成现代汉字的两类。 D中国传统文学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形影不离,是因为事象符号离不开物象符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前部分主要论证中

6、国古诗委婉含蓄,根源上是由于汉字具有借象表意的特殊属性。 B文章后部分主要论证中国文学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共生的根源在于汉字两类符号共生。 C文章在论述为何中国古代要以含蓄作为评判好诗的标准时,运用了引用论证,说理令人信服。D文章论述图画表意有三个独特处时,都使用了举例论证,便于读者明白汉字借象表意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为维护统治,中国封建统治者普遍不会让人们畅所欲言,这是中国诗歌显得迂回的一个原因。B相对拼音文字而言,汉字的特点是借象表意;图画表意的独特处表明汉字的表意方式有优势。C中国传统文学包括诗歌、小说、唐传奇和戏曲等多样体裁。读懂它们,均可以从

7、汉字入手。D汉字表意的物象符号先产生,一般表现静态意义;事象符号产生在后,一般表现动态的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易水不寒 卢世龙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 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

8、,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 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 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 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

9、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 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 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 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 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 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 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

10、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 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 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 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

11、间呀, 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 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 的精华和荣光啊。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 水不寒,心寒。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

12、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 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 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有删节)A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 则层层相连,紧凑有序。B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

13、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现状,主要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C第七段作者写认不清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勾连到当今世界人们 容易迷失自我的社会现实。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对人生的启迪。5. 文章第三段对易水河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 。6.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6 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1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跋涉者与中国的路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艾青便 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 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从 1936 年下半年到 1937 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1937 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了带着 血的红色。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这些血迹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 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

15、问:春从 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 窟里走来,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 得坚定。1937 年 7 月 6 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中华民族的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艾青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 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1937 年岁末,日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诗 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真的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中国的路/是如 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1938 年 4 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这是一 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武汉还是失守了。在 1938 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向更南方。1939 年初,艾青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不久,官方容不下艾青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