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05843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177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1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一、(2018河北,711)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问题。(14分) 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 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祖父琼,为太尉,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 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 麻炬 ,从夕达旦,时或昏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 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 鼓舞 。是为大雨之兆 。”后果然。 注 屈原:战国楚诗人。以:在。舟楫:泛指船只

2、。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角 黍,即粽子。黄琬:人名。琼:人名,即黄琼。太尉:官职名。诏:召见。况:比方。,A组 20142018年河北中考题组,五年中考,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 燎:燃烧。 炬:火把。 祈:乞求。 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 悦。 兆:预兆,征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谓之竞渡 谓: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 (3)从夕达旦 旦: (4)是为大雨之兆 是:,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

3、纳谏)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2分),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一、 1.答案 (4分)(1)叫作(叫做、称为、称作) (2)为什么(怎么) (3)早晨 (4)这(每小题1分,有 错该小题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词语的能力,可用课内迁移法进行解释。如“何”在曹刿论 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是“为什么”的意思;“旦”在三峡“每至晴初霜 旦”中是“早晨”的意思。这些课文中常见的词语应重点

4、掌握。,2.答案 C (2分)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题干中“于”是“在”的意 思,C项中“于”是“比”的意思。 知识拓展 “于”字的用法 (1)说明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例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于:在。 (2)引出行为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到)”。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从。 (3)引出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等。,例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于: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给

5、。 (4)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于:被。 (5)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于:比。 (6)引出动作的范围、方面,译为“在中”“在方面”。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在上。,3.答案 (4分)(1)黄琼非常吃惊,就(立即)用他的话来回答。 (2)等到睡醒又开始读书,常常担心见识不广博。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原则为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字字对应,每一个实词的含义在句中都要有所体现,而虚

6、词的用法和意义也要准确。,(1)“即”有“当即、立即、就”的意思。“以”在这里是“用”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中“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例如“无 言以对”。 (2)“及”是“等到”的意思。“觉”是“睡醒”的意思,口技中“惊觉欠伸”的“觉” 是“睡醒”之意。,4.答案 (2分)龙舟竞渡(赛龙舟);吃粽子(包粽子、送粽子)。 (答出一项给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从“屈原”“五日”“竞渡”“投角黍”等很明显可判断出是“端午节”,对于端午 节这个传统节日,大家并不陌生。所以吃粽子(包粽子、送粽子)、龙舟竞渡(赛龙舟)很容易写 出来。,5.答案 (2分)刘

7、峻好学 (符合题目要求,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可用中心句概括法作答。第三篇短文首句是“刘峻家贫 好学”,后面的内容都是首句的具体体现,抓住这一句,即可拟写出标题。,参考译文 屈原在五日这天投江而死,楚国人用船救他,(后来)称为划船比赛。又说:五日这天投粽子来祭 祀屈原,恐怕被蛟龙争夺,所以划龙舟来驱逐它们。 后汉黄琬,祖父黄琼,做太尉,(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日食的情况告诉皇上。太后召见他 问太阳被吃了多少,黄琼不知用什么比方来回答。黄琬当时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 食剩下的像月初的月亮?”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太后。 刘峻家里贫穷,爱好读书,经常点

8、燃麻制的火把,从晚上到早晨,有时昏睡过去,等到睡醒了再接 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难得的书籍,一定要去乞求借阅。 齐国有一足鸟,在殿前舞蹈。齐侯向孔子发问(这是什么鸟),孔子说:“这种鸟名叫商羊。有儿 童歌谣说:天将降大雨,商羊会手足舞动。这是大雨的征兆。”后来果然是这样。,二、(2017河北,8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复儿子书 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 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 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9、特汝不应若是 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 有汝父庇荫 ,固 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 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 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 也。余前曾致 函 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 负 老人训 也。 (选文有改动) 注 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悉:知道。兹:现在。汝:你。业:已经。 资:钱财,费用。即:就,便。告罄:财物用尽

10、。苟:假如。特:不过。 恃:倚仗,依赖。 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固:本来。 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致:给予。 函:信 件。 毋:不要,不可。 负:辜负。 训:教诲,教导。,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儿自去国至今 去: (2)求学宜先刻苦 宜: (3)特汝不应若是耳 是: (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2)余今

11、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二、 1.答案 (1)离开 (2)应当(应该) (3)这样(这) (4)奋起,指有所作为(答成“奋起”或“有所 作为”也给1分) (每小题1分),解析 此题中四个实词的含义均在课文中出现过。“去”在岳阳楼记(“去国怀乡”) 中,是“离开”之意;“宜”在出师表(“不宜偏私”)中,是“应当”之意;“是”在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这”之意;“作”在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而后作”)中,是“奋起”之意。这四个词均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知识拓展 中考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以课文为基础的,大部分实词均出自课内

12、。这就要求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对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和掌握,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2.答案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解析 文言虚词“而”“则”前一般应断开,同时结构相似的短语“怠弃学业”“损耗精 力”“虚度光阴”间应断开,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恰当断句即可。,3.答案 (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文言文翻译要遵循字字对应的原则,每一个实词的含义在句中都要有所体现,而虚词的 用法和意思要翻译准确。第(1)题的难点是“

13、力”,根据上下句语境可解释为“财力”;第(2) 题中的“而”可以不翻译。,易错警示 此题中,“虽”经常被翻译成“虽然”。“虽然”用在转折关系的复句中,“即 使”用在条件关系的复句中。根据上下句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虽”在句子中应为“即 使”的意思。,4.答案 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答出“生活节俭”给2分;答出“刻苦求学”或“珍惜光阴”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从“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须努力用功”等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要求孩 子刻苦求学;从“汝如此浪费”“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等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劝告孩 子要生活节俭。 参考译文 来信全看了。现再汇给你日本大洋五百元。

14、你从出国到现在,时间不过四个月,为何带去的千 金钱财都已经用完了?这太奇怪!你去日本,是为求学啊。求学应该首先刻苦,又不必交友应 酬。千金钱财,也足够用一年而且还有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用完了?你如果用得在理,即使每 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不过你不应该这样。你如此浪费,不是饮食豪奢,起 居阔绰,(就)一定另有消费。况且你也曾读过孟子吧?(里面说,)成大事的人,必定要先使他 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贫困之苦,经受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之后, 才可能有所作为。你凭着有父亲的荫庇,本来不需要这样,但(你)也应当知道耕作的艰难,尽你,求学的本分。不这样,即使学成归国

15、,也一定一事无成。如今你像这样,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 有指望了!用钱的事小,而因为它怠慢荒废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给你 写信告诫你,要努力用功(学习),怎么就忘了呢?时间可贵,求学不容易,这中间的滋味,(你)自己 应该明白,不要辜负了老人的教诲。,三、(2016河北,7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夜 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 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 ,见东坡,泣自若 。东坡问妪何为 哀伤至是

16、。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 ,遂举以售诸 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 宁 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 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 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 售 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 ,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 迎母还旧 第,竟不索 其直 。 注 邵民瞻:人名。东坡:苏轼的号。五百缗:五百贯钱。倾囊:尽出其所有。偿: 偿还。卜:选择。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得日:过了几天。徙倚:走过去斜靠 着。何其:多么。 老妪:老妇。 自若:依然如故。 不肖:不成材。 诸:相当于“之 于”。 诀别:分别。 宁:难道。 徐:慢慢地。 售:这里是“买”的意思。 券:契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