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4219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江西省樟树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分值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春秋时期的商人仍属于“工商食官”制度的范畴,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西周)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这反映了A.春秋与西周社会结构具有同一性 B.周天子在地方有很大管理权C. 重农抑商政策起源于西周时期 D.春秋时工商业都属于官营2. 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

2、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3 “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比如“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 “胡”当指匈奴人,于是命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以防边患。但汉代儒生认为,“胡”应是指篡权乱政的胡亥。这说明“谶语”A与历史现象的吻合属于偶然 B较准确的预示了历史走向C是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史料 D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4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山

3、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5 从事长途贩运的山西商帮,为解决商业资金汇兑的需求创办了票号。但近代票号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服务于政府,甚至承担汇兑海防经费和庚子赔款等业务,普通商人和百姓的小宗业务则已完全不看在眼里。这说明近代票号A出现了服务对象的异化 B完成了向近代银行业的转变C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帮凶 D已经演化为封建的官办机构6 “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

4、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A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 B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C美苏“冷战”及其双方的争夺 D北约与华约在亚洲尖锐对立7.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喷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8 20

5、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纪德受邀到莫斯科旅行后,罗曼罗兰认为:“我确信,他们有时甚至过分低估了其他民族的生命力”,纪德则写道:“苏联人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他们被弄得深信:外国的一切都远不及苏联好”。可见两人共同担忧的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是A出现特权阶层 B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C民众思维僵化 D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9. 1940年代,抗建通俗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 抗战是一场持久战 C.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 中国国力强于日本10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

6、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表达和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A. 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 B使国家制度的人民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C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 D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11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曾大声疾呼:“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视传九教。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以下与鲁迅先生上述议论最为相近的是A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 B近代中国的笫一要务是谋求独立C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 D主张全面学习和接受近

7、代西方文化12毛泽东曾指出:“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是一种错误的想法。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曾大规模接受苏联的经济援助。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紧张、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也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并不断扩大援助规模。下列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A. 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援助B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难C新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D. 苏联援助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13表2是1946年到1975年法国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 对表2 信息分析最准确的是A福利政策推动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C第三产业就业

8、人口增多阻碍了第一、二产业发展D三大产业之间的较大差异性加速社会分工14“风流与我逢,狂草竞龙舞。一舞醉三回,消愁极千古”生动地描写了中国书法的某种字体,下列书法家最擅长该种字体的是A欧阳询 B颜真卿 C怀素 D柳公权15蔡元培曾说:“黄梨洲(黄宗羲)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黄宗羲被称为“东方卢梭”主要是因为他A批判君主专制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C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D认为“工商皆本”16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9、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17孙中山在1905年之前发表的文章中对满族和清朝政府有“满洲鞑子”“满奴”“满贼”“异种”“外国人”等近20种蔑称,但他在1906年又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他在1912年进而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上述现象可以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孙中山最终完全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艰难的思想历程历史人物的历史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A B C D18公元前3世纪前后,罗马法已发展到万民法阶段,而同时期的汉代法律“夷三族是

10、最高刑罚,晁错、李陵被诛之时,其父母妻儿同时被杀”。这种做法违背了罗马法的A自然法中公正合理原则 B万民法中人人平等原则C法律至上不告不理原则 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19近代德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后起的工业强国。1840年,在普鲁士铁路上运行的机车中有90%是从英国进口的;到1853年70的机车是本国制造的,铁轨不仅全部自给,且有出超;20世纪初,德国的科研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1901-1920年间德国共有16人获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而同期,英国7人,法国7人,美国4人。联系材料,下列对近代德国迅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引进别国技术经验与大胆创新相结合 国家统一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前提德国

11、有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 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A. B. C D20下面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的曲线示意图。从曲线变化中看出A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B理论失去了主流地位B20世纪八十年代B理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A理论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影响D重商主义是A理论的核心思想21二战后,西欧各国在战争中遭受重大创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有资格为其他国家恢复经济而分担成本,他们在某些贸易上存在互补,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互补性贸易。此现象可以解释西欧A.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 B.接受美国援助有必要性C.不愿接受马歇尔计划 D.经济发展必须重新起步22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

12、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23以下是1996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分布统计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准确信息是欧洲南、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跨地区39个40个6个8个1个7个A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B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C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 D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24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苏共中央审定的正式课本,认为斯大林领

13、导下的社会主义是完全正面意义的,是对十月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惟一正确选择。这种观点A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色 B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总结C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 D体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客观分析25第四次不结盟运动东道主、阿尔及利亚主席布迈丁指出:“发起我们运动的由来,应追溯到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最本质的相同点在于A都由亚非国家发起 B都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C都在倡导和平共处 D都旨在促进民族独立发展二.材料分析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重心地位日益巩固,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