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4189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新疆库尔勒市第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范围:专题345 试卷页数: 考试时间:90分钟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2法的概念和理解因为学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人主张“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臣,赏

2、善不遗匹夫。”有人指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还有人认为“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志。”这些关于“法”的论述分别出自()A韩非 黄宗羲 西塞罗 B商鞅 顾炎武 孟德斯鸠C韩非 王夫之 西塞罗 D荀子 黄宗羲 伏尔泰3、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4、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

3、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5、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明“理”的方法 B读书的方法 C明“理”的目的 D读书的目的6、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

4、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8、唐甄在潜书中写到:“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

5、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相似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9、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 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1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

6、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11、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A.缀术 B.周髀算经 C.九章算术 D.齐民要术12、据宋代笔记醉翁谈录 记载:“柳誉卿居京华,暇日遍游 所至,(人)爱其有词名,能移商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人)多以金、物资给之。” 由此反映出宋代 A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B宋词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C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13、

7、 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A 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14、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看戏曲可以发现传统社会发展的轨迹。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到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知识分子地

8、位低下 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A. B. C. D.15、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临刑前,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材料最能说明()A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局限 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权力泛滥C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D雅典政治民主是法律公正的保障16、古代雅典社会曾流行一句俗语,“请勿就部落论事”。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雅典人心系城邦的公民精神。与此俗语流行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实行

9、分区选举制度 D发放公民“观剧津贴”17、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主权在民 B直接民主 C民主监督 D依法执政18、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

10、的原则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19、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保护债权人利益 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C注重程序和形式 D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B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C罗马法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罗马法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利益21、 西

11、塞罗认为: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下列与这一原理相符的是()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C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D“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22、 论真理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据此判断:普罗泰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A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B是否民主和强盛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23、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

12、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24、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这符合苏格拉底( )A“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B“性普论”的言论C“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D对真理的追求25、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

13、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二、材料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材料二 普罗塔戈拉在论神这本书一开头就说: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他主张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荀子和普罗塔戈拉的天人思想。(10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