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96806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习目标: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2.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1.重点:德国入侵波兰;法国的沦陷;不列颠之战。2.难点:“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教材整理1德国入侵波兰1大战的爆发(1)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进攻波兰。(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2波兰速亡(1)原因波军部署不当,装备落后。德军使用“闪电战”,装备精良。英法宣而不战,使波兰孤军奋战。苏联趁火打劫,占领了波兰

2、东部地区。(2)影响:希特勒将战争重心转到西线,打击法国。教材整理2法国的沦陷1背景:波兰败亡,战争重心转移到西线。2进程(1)确保侧翼:德军于1940年攻占丹麦、挪威,又迫使荷兰、比利时投降。(2)突入法国: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法国,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往英国。(3)发动总攻:1940年6月,德军发动总攻,意大利也对法宣战。(4)法国败亡: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贝当在维希成立傀儡政府,戴高乐流亡英国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深度点拨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它使法国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自食其果。军事理论落后,消极防御,思想麻痹

3、,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新战术熟视无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大量兵力于西线,且前期经过周密准备。教材整理3不列颠之战1背景(1)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2)英国首相丘吉尔拒绝了德国的劝降。2经过(1)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重点打击英国的军事设施。(2)英国军民粉碎了德国的“空中闪电战”计划。(3)为扭转战局,英国夜袭柏林。3影响(1)德国被迫推迟“海狮计划”。(2)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教材整理4北非战场的激战1起因:意大利趁机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企

4、图建立“新罗马帝国”。2概况(1)英军反攻:意军接连败北,埃塞俄比亚复国后,东非意军投降。(2)德军参战:1941年2月,希特勒派隆美尔率装甲部队增援意军,与英军在北非沙漠展开拉锯战。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了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的破产。3.不列颠之战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4.在北非战场,德意军队联合进攻英军,双方在北非沙漠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探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史 料解 读史料一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

5、”;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由史料一中“该怎样安排欧洲”和“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史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由史料二中“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史料应用】(1)概括指出史料一关于两次世界大

6、战爆发原因的观点。【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争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稳定欧洲现状。(2)史料二是怎样认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的?【提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提示】泰勒的观点是偏颇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不仅仅是针对欧洲;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具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史论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使其打破原来体系束缚的欲望愈加强烈。(2)经济危机:20

7、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3)主要原因: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因孤立少援而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苏联的政策: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给德国吃了一颗定心丸。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促进了第二次

8、世界大战的爆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议院的辩论词材料二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切降临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议院的辩论词材料三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

9、: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张伯伦与丘吉尔的辩论源于何事?二者的观点有何不同?(2)与张伯伦的辩词相比较,他写给希特勒的信反映了什么问题?【规范解答】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可看出他们的辩论源于慕尼黑协议的签订;第二小问,通过阅读材料分两个层次去剖析:两者对慕尼黑协议的评价;两者对绥靖政策的评价。第(2)问,通过对比材料一、三,我们可以看出张伯伦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材料

10、一中张伯伦视推行绥靖政策为己任,材料三中出现了较强硬的态度,但仍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方式解决。【答案】(1)慕尼黑协议的签订。不同点:对慕尼黑协议的评价不同:张伯伦认为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的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对绥靖政策前途的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2)说明英国的态度相比于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有所变化,对波兰危机做出了较强硬的表态,但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1(2016台州高二检测)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

11、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A英国B法国C波兰D苏联【解析】“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主要实施国为英、法、美、苏联四个大国,故排除C项。在英、法、苏联三个国家里只有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沦陷过,故选B项。【答案】B21940年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不列颠之战开始。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中欧帝国”B迷惑苏联C孤立法国D迫使英国屈服【解析】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后,拒绝了希特勒的劝降,领导英国单独同德国作战。

12、 因而希特勒下令大规模空袭英国,旨在迫使英国屈服。【答案】D3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致力于在非洲抢占殖民地。当时意大利面临的有利条件是()A“新罗马帝国”实力雄厚B英国被迫困守本土C埃塞俄比亚放弃了抵抗D德国装甲兵的增援【解析】意大利参战后,利用英国困守本土之际,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答案】B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希特勒并没有制定征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计划。他认为,别人会提供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找那个提供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战争以第一推动。显而易见,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材料

13、二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座位上仅剩下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作为病人的英国手中拿着一把和医生的一样的钳子。希特勒“医生”进来了(1)提供“机会”给希特勒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二漫画反映的英国政策的变化及原因。【解析】第(1)问,由材料看是张伯伦给了希特勒机会,所以是慕尼黑阴谋;分析影响时从提供机会和利用机会以及世界形势等方面分析。第(2)问,回答变化时注意突出“变”字;原因从德国和英国的角度考虑。【答案】(1)事件:慕尼黑阴谋。影响: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高了希特勒的威望;削弱了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条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变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原因:二战后初期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日益暴露;维持大陆均势;保护自身利益。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