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 课件(23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95231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7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 课件(23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 课件(23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 课件(23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 课件(23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 课件(23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 课件(23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 课件(23张)(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报 任 安 书 司 马 迁,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

2、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司马迁写史记 苏武

3、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

4、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

5、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解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解题导读】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

6、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信的内容,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

7、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 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听课文录音,有表情地诵读课文。,3.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

8、托的原因。(第5段),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

9、样写?,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

10、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2)体会性阅读。,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

11、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欣赏品味,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 。,例如,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小结,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问题研究与书面回答,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1

12、、说明自己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更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 2、说明若要自杀应在受辱之前 3、不自杀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让“文采表于后世”。,分条陈述司马迁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1)列举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极辱 2)用比喻、对比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 3)举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小 结,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司马迁超越时代的文化人格,虽然作为王朝的史官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史记不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压迫,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史记不

13、仅是汉代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章培恒,解释下列加点词:,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谦辞与敬辞,拜两拜 情义、诚挚恳切 怨望、效法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 隔了很久,回复 责备 牛马走、辱,幸,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 殆为此乎?,轻视 称许、相提并论 只是 最终 因为 浸渍,渐进 受(刑械) 清楚明白 大概,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仆窃不逊 网罗天

14、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如何 职分(界限) 遗憾 终结一生 困穷 贬谪 愤懑 舒散 不谦虚 散乱的文献 考订;纲纪、规律,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通其狂惑 今虽欲自雕琢 曼辞以自饰 书不能悉意,恰逢,正好 即使 即使 达(抒发) 现在 美好 完全,尽,翻译下列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以不勉励也。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且死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宁得自引深藏与岩穴邪?,参考答案,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 这就是说士大夫在气节方面不能不进行磨砺。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早点自杀。 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 还怎能自行隐退,藏身到深山岩穴之中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