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篇 曹刿论战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65081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篇 曹刿论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篇 曹刿论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篇 曹刿论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篇 曹刿论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篇 曹刿论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篇 曹刿论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二篇 曹刿论战课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二篇 曹刿论战,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积累 1通假字 小惠未徧 _同_,意思为_ 2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_ 今义:空隙,隔开,遍,徧,RJ:遍及,普遍EJ:普及,参与,(2)肉食者鄙 古义:_ 今义:品行低劣 (3)牺牲玉帛 古义:_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4)小大之狱 古义:_ 今义:关押犯人的地方,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指猪、牛、羊等,案件,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神弗福也 原意为:福气,在文中意思为_ 必以情 原意为:实情,在文中意思为_ 公将鼓之 原意为:战鼓,在文中意思为_,击鼓进军,赐福、保佑,(以)实情判断,

2、(2)形容词作动词 忠之属也 原意为:忠诚,在文中意思为_,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听从,跟随,RJ:实情EJ:信实,忠诚老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信用,原因,缘故,所以,5重点实词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_ _ 弗:_ 专:_ _ (2)必以分人 必:_,RJ:有“养”的意思EJ:安 稳,安定,这里是安养的意思,不,RJ:个人专有 EJ:独享,专有,一定,(3)弗敢加也 加: _ _ (4)小信未孚 孚: _ (5)虽不能察 察: _ (6)公将驰之 驰: _ (7)遂逐齐师 逐:_ (8)既克 既:_ 克:_,RJ:虚报EJ:超过。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为人所信服,RJ:明察EJ:明

3、察,弄清楚,驱车(追赶),RJ:追赶、追击EJ:驱车追赶,已经,战胜,(9)一鼓作气 作:_ (10)再而衰 再:_ 衰:_ (11)彼竭我盈 盈:_ (12)难测也 测:_ (13)惧有伏焉 伏:_ (14)望其旗靡 靡:_,第二次,衰落,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推测,估计,埋伏,倒下,RJ:振作 EJ:起,二、内容探究 1.选文详略得当,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或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双方的交战过程,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2016天水) 2.本文第二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 答。(2016海南) 答: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3.

4、请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 些特点。 (2015乌鲁木齐) 答:“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了曹刿保家卫 国的爱国情怀。“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说明曹刿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 的条件是取信于民。“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攻 击,说明曹刿有聪明的军事头脑,认为战胜齐师的 方法是后发制人。“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才 下令攻击,说明曹刿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懂得取得 胜利的途径是适时追击。,4. 结合本文,说说在你心目中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国 君?(2016青海) 答:目光短浅,政治上无能,鲁莽,急躁冒进,草 率,军事上无知妄动。但能够察纳雅言,不耻下问, 虚心地向曹刿请教,听从曹

5、刿的正确意见。 5. 文章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 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2015河南) 答: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 论述,标题切中要点。,三、拓展延伸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13新疆)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官员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中国梦才会早日成真。 2. 结合本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2016广安) 答: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

6、,3. 写出本文给你最深刻的一点启示,并简要阐述你 的理解。(2013威海) 答:示例: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他 人的意见往往凝聚着他们的经验,能够丰富我们 的知识,帮助我们获得成功。(也可围绕“凝聚人 心,抓住有利时机,做事沉着冷静”等方面来谈。),金题演练,(2016江津中学第一阶段考试)阅读下面选文,完 成1 4题。 (15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齐师伐我 ( ) (2)小惠未徧 ( ) (3)神弗福也 ( ) (4)望其旗靡 ( ),讨伐,进攻,通“遍”,遍及,普遍,赐福,保佑,倒下,一,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大

7、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 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一,3. 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 原因。(4分) (1)政治方面:_ (2)军事方面:_,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解析】文章第一段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文章第二段鲁庄公的“将鼓”“将逐”“将战”三词与曹刿的两个“未可”“可矣”前后映衬,可看出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文章最后一段从打赢仗后的曹刿对战争的分析,可以看出把握战

8、机,了解敌军对作战的重要性。围绕这些方面回答即可。,4. 你认为鲁庄公是“鄙”还是“不鄙”呢?请简述理由。 (3分)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 才能, 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 意见,最 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 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若认为鲁庄公不鄙,可从他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以及在 打仗过程中没有滥用私权,固执己见和战后虚心,请教几个这方面来回答;若认为鄙,可从他和曹刿对于战前、战中、战后这三个方面的对话来回答,如战前准备,鲁庄公认为在小恩小惠上使人们满足即可,而曹刿则认为要政治上取信于民;战中,鲁庄公一鼓时让士兵们去打仗,而曹刿认为三鼓时我方士气正旺,适合进攻;战后,鲁庄公欲马上追击齐军,而曹刿则了解清楚敌军是否真正撤退再决定是否去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