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55123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1)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1)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1)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1)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1)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1) 【内容提要】 江湖社会具有独特的江湖文化内涵。江湖文化就是指存在于江湖人、江湖社会中的各 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江湖文化伴随传统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古代的巫、医、百戏实为江 湖文化的源头,明清以来,传统江湖社会逐渐成型,演至近代,江湖文化有所增益变化 ,但基本内容没有改变。江湖人物,谓之“三教九流”,江湖行当,称作“五花八门” ,江湖社会包含了诸多独特的文化内容。延续至近代的江湖文化具有流动性、欺骗性、 秘密性、一定的反社会性等特征。以“近

2、代江湖文化”为对象展开研究,具有拓展历史 学、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意义,以及为当今社会治理江湖问题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庙堂”与“江湖”实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揭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显性”与“隐 性”。对于江湖或游民社会,李慎之先生在为王学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所 作序言中称之为“另一个中国”。(注:参见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学苑出 版社1999年版,第1页。该书洋洋40万言,主要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角度 对所谓“游民文学”进行阐发,而对游民社会、游民文化之主旨并未能深入挖掘,否则 ,本文或可就此打住。)确实,在

3、传统农业社会的边缘,存在着一个江湖社会,以及由 江湖社会孕育出的江湖文化。进入近代,由于社会转型的原因,江湖社会更是扑朔迷离 ,江湖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复杂。近20年来,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对出版界的渗透、 侵蚀,出现了大量猎奇江湖的书籍;另一方面,由于江湖社会之波诡云谲,其人其事不 登大雅之堂,一般学者很少涉猎其中。 目前,社会史研究方兴未艾,若能对江湖文化深入发掘,开展系统研究,势必有 助于 学术创新,并为人们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提供窗口。本文试图曲径探幽,以江湖文化的 产生与发展为线索,以近代江湖文化的基本内容为主要论述对象,以期有助于相关问题 的深入研究。 一、“江湖文化”诠释 “江湖”、

4、“江湖社会”与“江湖文化”,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历 史上 和现代社会中流传许多涉及江湖的词语,如流落江湖、浪迹江湖、遁迹江湖、走江湖、 闯荡江湖、吃江湖饭、江湖义气、江湖好汉、江湖骗子、江湖生意、“人在江湖,身不 由己”、“人在江湖,心怀魏阙”,等等。要了解“江湖文化”,就得先从“江湖”说 起。 “江湖”本意指长江和洞庭湖,后泛指三江五湖,即自然界所有的江河湖海,这 不难 理解,但从春秋以后,“江湖”一词逐渐抽象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名词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就一番事业后,“乘扁舟 浮于江湖”。1(P292)南史隐逸列传云:“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

5、名岩石之下 ,斯并向时隐沦之徒欤?”又说:“故有入庙堂而不出,徇江湖而永归。”2(P1067) 唐代杜牧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 青楼薄幸名。”3(P350-351)清人卓子亭新刻江湖切要卷首有诗云:“我家田地 在江湖,不用耕兮不用锄;说话未完苗已秀,再谈几句便收租。”(注:清卓子亭: 新刻江湖切要,光绪十年苏州银杏山馆刊本。该书又名江湖切要、江湖切 。) 从上引数条记载来看,“江湖”一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具有多重含 义。 范蠡携西施“浮于江湖”,此处的江湖一词既有江、湖本义,也含有范蠡主动退隐之意 。南史所云“遁迹江湖”,杜牧的“落魄江湖”,

6、则是不容于官场、被迫在社会上 混迹之意。如此,江湖已从自然地理名词引申为一个具有文化内容的概念。当然,与退 隐官僚、落魄文人所寄生的江湖有所不同的是另一个江湖,即所有社会边缘人聚合的地 方,一般叫做“江湖社会”。 江湖社会具有独特的江湖文化内涵。曲彦斌说:“无论哪个民族或国家,或者实 行的 是何种社会制度,都存在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伴依存的现象。而且,古往今为, 在各种非主流文化层面中,几乎都存在着同主流社会相谬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潜性文化 链结。在中国,这种潜性文化链结,我暂称之为江湖文化。”4(P254)“主流文 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划分有助于我们认识江湖社会,至于“潜性文化链结”一词,作

7、者 当指“社会边缘或下层”的文化因素,前引王学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则将“游 民文化”的载体称为“隐性社会”。 有人认为“江湖”在其演变中产生了两个引申义。一是指隐士隐居的场所。隐士 指隐 居江湖的人,他们并不与正统的社会秩序截然对立,故称不上纯粹的江湖人。二是指一 种飘忽不定、浪迹四方的生活状态,今天所谓“江湖”的含义,通常都是指的这一点。 用“江湖”流动的、湍急的、神秘莫测的水比喻动荡的生活,二者相似之处有三个方面 :一是江河湖海遍布神州大地,江湖中人闯荡江湖,就是走江过湖,四处漂泊,像水一 样时时流动;二是江湖深浅莫测,比喻出外谋生吉凶难卜,充满艰险;三是江湖中人尝 尽辛酸,饱经风霜,正

8、如江河穿山过滩,千回百折,有久经锻炼、阅历丰富的含义。(P1-2)闰泉认为,许多人不得不去闯荡的那个“江湖”指的是一个社会,一个江湖人 生息于其中的领域。江湖是与正统社会相对立的一个秘密社会。这个秘密社会不一定有 完全统一的组织形式、固定的法律规范,但它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团体、相 对稳定的规矩和道义原则、稀奇古怪的语言,它们共同构成了江湖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 奇异世界。(注:参见闰泉江湖文化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一般而言,“秘密社会”由秘密教门与秘密帮会构成,也属江湖范围。作者这里所说 的秘密社会显然是泛指整个江湖社会。可以比较下文讲到的江湖特征。另外要注

9、意的是 ,上引江湖社会习俗与江湖文化,篇幅不大,对江湖文化现象只是作了初步的探讨。) 江湖社会脱胎于主流社会,又与主流社会(或曰正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其 自身的演变过程中,在主流社会的影响下,形成了种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认为,一言 以蔽之,江湖文化就是指存在于江湖人、江湖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江湖文化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流动性。江湖中人的成分基本上是游民。游民两字包含至广,举凡一切身无 恒业 之辈均可称为游民,其主体来源于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贩和城市贫民,以及没落 的官绅文人及其子弟,也就是从传统的士农工商四业或曰正当职业中分离出来的分子。 因为“身无恒业”,又要谋

10、生,不得不在社会上四处奔走,流动求生。但要注意,并不 是所有流动性的职业都属江湖行当,如行商。 二是欺骗性。一般走江湖的,“以江为眼,以湖为口”。所谓眼,要像江水一望 无际 ,眼界要宽,眼光要亮,这样才可通行无阻,到处为家;所谓口,混江湖的凭嘴吃饭, 要有口才,要有口艺,而湖水泱泱,深广无穷,在混世门路中,以口艺最难。他们的口 号有:“学到老,难学好,一生一世学不巧。”又有“学会口艺,不想手艺”。所以切 忌口满,必须谦虚,方能一帆风顺,不至有翻船之虞。认为这是行规上首要的一条。但 是,揭开内幕,撕破外衣,他们也不讳言:所谓眼,要有贼眼、千里眼、夜行眼,看啥 人用啥货的眼;所谓口,要有说得天花乱

11、坠的流利口齿,要有随时应变的锐利口锋,要 有不怕辱骂宗祖的昧心口技,要有天衣无缝的说谎口才,即要有海口、刀口、血口是也 这才是江湖上最本质的东西。6(P572)所以,无论江湖人面对的是谁,目的都是 要获得(主要是骗得)钱财。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江湖行当都带有欺骗性,如大部分 江湖艺人;还有,社会上骗术流行,并不限于江湖行当,如官场。 三是秘密性。江湖位于社会的边缘,或者说,江湖是社会的变异。江湖中人被社 会所 排挤、抛弃,生活于社会的边缘、下层,他们为了在江湖上立足,在社会上生存,往往 分门别类,形成一定的行当,或者依照所从事的行当结成一定的团体,其中往往多有江 湖规矩,外人难窥就里。其尤有

12、甚者,是产生了种种名目的民间秘密结社,它们都有独 特的入会仪式、联络方法和严格的赏罚规章,在团体内部形成极大的凝聚力和保密性, 其特异的隐语暗号、活动及传会传教仪式,很难为外人识破,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 彩。但要注意,不是凡有秘密性的活动都属江湖行当,如很多政治、军事手段。 四是一定的反社会性。江湖中人多为破产农民、市民、手工业者、商贩、运夫、 水手 ,乃至僧道医卜、散兵游勇,即所谓游民,他们从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中游离出来 ,“既无室家之好,又无生人之乐”(陶成章语),为生活所迫,只能从事种种为一般人 所轻视、不齿甚至无法容忍的卖艺、乞讨、卖身、欺骗、暴力等活动。这类人良莠杂处 ,不少人

13、欺骗讹诈,流氓成性,桀骜不驯,呼朋引类,劫掠窝赃,欺行霸市,直至行凶 滋事,杀人越货,带有很大的社会破坏性。民间秘密结社乃其典型,其异端思想和非法 活动,尤其是经常发动反政府的起事起义,对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构成很大威胁。所以 江湖中人与社会、政府有着程度不等的对立。但要注意,之所以说“一定”,是指很多 江湖行当与社会需要是相适应的,如江湖艺人、江湖术士,他们的大量存在,甚至是城 镇码头、农村庙会“繁荣”的标志;而且,不是所有反社会、反政府的活动都属江湖行 当。 二、“江湖文化”的产生与演变 近代江湖是一个发育完备的地下社会,或曰“隐性社会”。由于江湖的“发育” 是一 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人们对

14、这一过程尚未进行系统的发掘,所以,这里有必要做一番 追源溯流的工作。 从历史上来看,江湖现象最早出现在社会急剧变革而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新 旧秩 序、制度的转型过程中,众多文人武士怀着各种才能和技艺,闯荡江湖,周游列国,如 孔子、苏秦、毛遂、蔺相如等文人,以及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侠客。 在汉以前,不管是行侠仗义之士,还是鸡鸣狗盗之徒,大都形单影只,独闯江湖 ,在 历史上留下的是其个人的活动和事迹,而未形成江湖团体、江湖社会。最早的江湖团体 当属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它们是后世“三教九流”中之道 教的原始形态。从那以后,江湖团体层出不穷,江湖中人滋生蔓延,及至近世,无时不 有,无处不在。 江湖的产生、演变与中国社会进程是同步的。每当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灾荒连 年, 民不聊生,大量人口被迫背井离乡,流入市井,步入江湖。作为个体的江湖人,其力量 弱小,生存能力单薄。因此,他们便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形成江湖团体。由江湖人、 江湖团体以至江湖社会、江湖文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可以说,江湖文化产生的 土壤是传统农业社会,其发展演变都离不开这一层背景。 所谓“江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与正统社会相对的另一个“社会” ;狭 义是指传统的“巾皮李挂”即以星相、医药、杂技、武术等技艺为手段谋生于各地的江 湖人。对广义与狭义的江湖,我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