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16764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_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_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_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_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_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_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 摘 要 新 中国 成立后确立的计划 经济 体制,是战时 政治 、经济、军事和权力惯性作用在和平时期经济领域的必然选择和继续,这种体制曾经发挥和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成效。近三十年的实践经验与教训,让我们明了这种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 社会 经济的 发展 。经过艰难的反思和探索,我们最终选择了回归市场。回归方式是渐进式的改革。这种改革方式让我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 总结 经验和借鉴别人的教训,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然而,也让我们为此付出了昂贵的成本,

2、延长了改革的进程。制约和 影响 真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的瓶颈仍然是政治与 法律 体制的不健全。我们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当务之急首先必须给政府一个明确的定位;其次,让国有 企业 摆脱政府的翼护,成为真正的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其三,下大力气完善市场体系和构建信用体系。 关键词 计划 市场 价格机制 政府 改革方式 Abstract: The planning economic system has promoted the Chinas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but this highly centralized economic

3、system has its shortcomings, too. Nearly0 years practice, we have been knowing it very clearly that the planning economy has hindered our econominc growth and social the deep rethinking and hard exploration, we have chosen the way of developing market economy. This reforming process is step by step.

4、 At present, the bottle-neck of the refom is still the defect of our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s. So, we must carry out the overall refom. Firstly, we must define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clarly. Secondly, we should let the state enterprises be the real market subject without the protection of go

5、vernment. Thirdly, we must make hard work to perfect the market systems and build the trust systems. Keywords: planning, marketing, price mechanism, government, way of refom 一、计划、市场和价格机制 1、集权与计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初步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基本上排斥市场机制的体制。这种体制实际上是我党自成立以来连续几十年征战的高度集权的军事机制的惯性作用在和平时期的必然选择和继续,也是当时国

6、际政治经济形势和环境的产物。这种经济体制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逐渐得到强化,到80年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客观地讲,这种体制曾经发挥和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成效。这种体制在各个层级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国家按照计划分配各种资源,将其集中到国家认定应优先发展的重点部门;在经济发展动力上,国家主要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对各部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或直接下达指令,忽视物质利益的协调与刺激作用,实行“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依靠行政力量贯彻经济发展战略;在经济信息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甚至

7、一些民营企业初期也要戴上“红帽子”。国有和集体企业只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企业基本上没有预算,即便有,其约束也是软性的。企业既没有独立的利益目标,也没有自主权,更不承担经济后果,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完成产值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计划控制。企业主要根据非价格信号了解各种资源和产品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方式。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却可以从中获益,因此,企业和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会通过低估预算成本、向上级施加压力或疏通各种关系争取投资资源,这使投资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源,引起“投资热”和“引资热”。投资计划、投资品供应紧张和短缺是企业扩张

8、冲动和投资饥渴的重要动力,从而进一步造成投资的周期性波动。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资源和消费品的短缺,强制替代、排队、等待、配额和票证就成为当年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实践证明,这种超越社会 历史 发展阶段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 技术的创新、社会经济的进步、知识的退化、人性的异化,等等。 、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产生效率的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是交换的场所和纽带,而市场机制则是在市场交易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关系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所谓的计划经济模式中,资源配置奉行的是等级规则,即首先建立一个金字

9、塔型的等级结构,然后界定行为人在等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进而界定与该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谁的行政级别高,谁的资源配置权力就大。在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和信用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信用度成正比。为此,就需要通过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来确立排他性产权,这不仅使交易者能在市场上开展公平的现货交易,而且可以与其他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形成多样化的交换方式和财产转让方式。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和建立在严密法律体系基础上的信用机制的形成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充分必要条件。 分散的决策。居民个人、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10、,他们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 问题 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为此,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必须是刚性的,即他们必须量入为出。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由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即劳动所有者获得工资收入,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收入,土地所有者获得租金收入,知识、技能和信息拥有者获得其相应收入等。 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合同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张与停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等。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强迫他们做他们并不愿意做

11、的事,他们进行竞争所凭借的是各自的经济实力和比较利益。 价格协调。在分散化决策条件下,是什么因素使分散决策免于陷入混乱呢?用什么来协调形形色色有不同能力与欲望的人的行动呢?怎样才能保证需要做到的实际上也能实现了呢?是价格机制。价格在组织经济活动方面起三个作用:第一,传递信息;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 方法 ,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这三个作用是密切关联的1。在市场上,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从而确保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看不见的手”和经济道德 尽管市场把行为人对经

12、济利益的追求看成是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动力,并主张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构建激励机制,但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为了追逐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的舞台。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惩罚损人利己的行为,并努力形成一个通过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机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 中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他论证道,尽管在市场上每个参与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是自利的,但只要竞争是充分的,那么在竞争中就会形成一种 自然 秩序,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使得竞争的后果是社会利益最大化。2。 当然,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动达到利他的结果是有条件的,即经

13、济人是完全理性的,他在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是可以无代价获得的且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对称的,未来是具有确定性的,不存在外部性等。这样,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任何经济人都不可能用虚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威胁或承诺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理想的市场条件是很难被满足的,原因在于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对称的,市场是不确定的,部分行为人的私人成本并不等于社会成本。当市场不完全时,经济人追求自利的动机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是经济活动的动力和市场效率的源泉,另一方面又会诱发损人利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最优选择将不可能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失信行为的

14、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失灵的市场无法使得经济人的自利行为自动导致利他的结果。 亚当斯密在二百多年前已经发现了道德风险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强调市场经济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并出版了道德情操论。斯密认为,爱人如爱己是最伟大的道德观,并主张设身处地在别人的情景中看待我们的所作所为。他所倡导的经济道德观与我国古人所推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市场经济排除那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权利甚至生命的“自私”行为,鼓励和保护那种不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且时刻准备为了改善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利益做某种妥协的行为。只有当市场竞争具有了“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基础,我们才可能真正进入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权的市场经济3。 二、实践与认识 1、艰难的反思: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 我们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过去把计划经济看成是公有制的产物,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私有制的产物,从而认为计划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市场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弊端促使人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进行反思,然而,这种反思在当时的政治高压和强大的集权面前,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和到位,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价值 规律 不仅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在生产领域也发挥作用,因此,应把市场机制引入计划经济。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理论 。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4年底开始有市场取向的改革,如减少指令性计划比例,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价格双轨制等。邓小平先生根据改革的实践阐述了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看法。他在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讲道:“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