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经典实验复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714449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经典实验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经典实验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经典实验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经典实验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经典实验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经典实验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经典实验复习(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实验复习,一、新陈代谢,酶的发现: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证明胃液具有消化作用的实验。,实验推理: 他推断胃中的液体一定有某种物质可以消化食物。他首先引入“消化液”一词,认为消化液中含有某种能分解食物的化学成分,所谓消化就是消化液对食物的分解过程。这同腐败现象有本质的区别,他指出消化液是强烈防腐的。他用实验证明消化速度不但同食物的性质和消化液的多少有关,而且还与温度的高低有关,而体温是最适宜的温度。 实验结论: 胃液具有消化作用。,实验过程及结果: 1773年,斯帕兰札尼将食物装在有小孔的金属管或小球中,并让动物吞下装有肉块的小球,这样食物就不会受物理性消化的影响,而胃中的液体

2、却可以进入小球中。过一段时间,他把小球取出来,发现小球内的肉块消失了。,1773年,斯帕兰札尼在研究鹰的消化作用时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 A、排除了鸟的胃中物理性消化的干扰 B、证明了何种消化酶对食物起了消化作用 C、证明了胃对于食物只有化学性消化 D、证明了细胞代谢离不开消化酶,A,光合作用的发现: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的实验,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局限性: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实验成功的关键:可能与光照有关,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

3、不容易熄灭。今天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植物可以跟新空气 B.蜡烛燃烧所需物质来自绿色植物 C.绿色植物在烛光下制造有机物 D.绿色植物在烛光下释放氧气,A,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暗处理:消耗原有的有机物,叶片部分曝光部分遮光,酒精隔水加热脱去叶片色素,碘液处理脱色后的叶片,蓝色,棕色,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体现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清水漂洗,实验的关键,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

4、粉。请据此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在该实验中,萨克斯看到的现象是( ) A.叶片全变蓝 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 D叶片全不变蓝 (2)萨克斯将绿色叶片先放在暗处几小时的目的是( )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 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4)该实验中若曝光时间过长,遮光处经碘液处理后也呈现蓝色,其原因是 。 (5)该实验中叶片内含有的叶绿素等色素,会对碘液处理后表现出的蓝色造成干扰,影响实验

5、现象的观察,为增强实验效果,对叶片应做怎样的处理? 。 (6)该实验除了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外,还成功地证明了 。,C,B,D,曝光处的淀粉可运输到遮光处,在碘液处理之前,酒精隔水加热脱去叶片的色素,再用清水漂洗叶片,光合作用需要光照,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好氧细菌集中在光束照射部位,好氧细菌分布在所有受光部位,实验拓展,不同光谱的可见光,好氧细菌集中在红光和蓝紫光照射部位,实验结论: 叶绿体受光时释放O2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图显示的是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永久光合作用的实验,对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C,A.实验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发

6、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菌均匀分布在叶绿体的各个部位 C.好氧菌集中的区域是氧气释放较多的部位 D.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1883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利用一种绿藻(这种绿藻具有呈螺旋状的叶绿体),研究光对光合作用的效应。他将该种绿藻放在一张载有细菌悬浮液的玻片上,这些细菌会移往氧浓度高的区域。他观察细菌在不同光照下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1)描述B情况下细菌的分布情况,对此你认为应如何解释? (2)恩格尔曼进行装置C的实验,其目的是什么?根据C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如果你可使用水草、台灯、颜色滤光片及实验室常备的物品设计一个

7、实验装置,定量检测上题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请问你将收集什么数据?,细菌集中在叶绿体上。光照下,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氧,这导致细菌移向叶绿体,找出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在红光下与在蓝光下的光合作用速率相近,两者都比在绿光下的高,单位时间(或某段时间)内产生的氧体积(或释出的氧气泡数目),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的O2来自水的实验,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水,下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A、1:2 B、8:9 C、2:1 D、9:8,B,下列

8、有关科学家的经典研究中,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的是 恩格尔曼发现光合作用的部位 梅耶指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02 来自水 卡尔文探明了 C0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A. B C D,D,二、生命活动的调节,促胰液素的发现: 沃泰默的实验,沃泰默的解释: 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所以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实验结论:,提取液,静脉,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分析:,胰腺分泌胰液是促胰液素化学调节的结果,该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缺乏对照,不能排除盐酸的作用,斯塔林和贝里斯实验的不足之处就是:不

9、能排除盐酸的作用。 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盐酸是否影响胰腺分泌胰液。 一、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法与步骤 : 1、_ _ 2、_ _ 3、_ 二、预期结果与结论: 1、_ 2、_ 3、_,取六只生长发育一样的小狗,切除从小肠通往胰腺的神经,分为A、B两组,每组3只。,分别向两组狗的静脉中注射等量(一般是2ML)的稀盐酸和生理盐水。,观察胰腺的分泌情况。,若A组与B组的小狗胰腺分泌量相等,则盐酸不促进胰腺的分泌,若A组小狗的胰腺分泌量比B组多,则盐酸促进胰腺的分泌,若A组小狗的胰腺分泌量比B组少,则盐酸抑制胰腺的分泌,生长素的发现: 达尔文研究向光性的实验,体现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组和 组实

10、验对照,可说明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组和 组实验对照,可说明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的存在有关 组和 组实验对照,可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实验结论:,单侧光,尖端,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产生某种刺激,向光弯曲生长,引起,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詹森实验,实验结论: 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詹森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如何完善其实验设计?,缺少对照,不能排除琼脂片的影响,应再加一组切掉尖端后放置琼脂片的对照试验,?,拜尔实验,实验结论: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端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生长素的实验,实验结论: 1、胚芽鞘顶端产

11、生的刺激确实是一种能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一种类似于动物激素的物质,称之为生长素。 2、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三、遗传和变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设计思路: 加热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研究,看看哪个才是遗传物质 实验结论: S型死菌中,必定存在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分离纯化技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研究,看看哪个才是遗传物质 实验结论: 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12、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的(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R型两种类型 B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消灭 C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DS型细菌数量从0开始是由于R型细菌突变的结果,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蔡斯和赫尔希),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研究,看看哪个才是遗传物质 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结论: 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09广东高考)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

13、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C,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 第二步: 。 (2)以上实验结果说明: 。 (3)SARS病原体(冠状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过程类似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及现象,请提出一种获得SARS疫苗(蛋白质外壳)的新途径? 。 (4)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 )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先将细菌培养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然后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到细菌体内,动物细胞培养冠状病毒侵染搅拌离心,从上清液中提取出蛋白质外壳,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