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实践根基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12246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实践根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析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实践根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析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实践根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析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实践根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析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实践根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实践根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实践根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马克思历史主义的实践根基摘要:历史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来源于黑格尔,但又根本不同于黑格尔。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奠基于唯心主义的思辨理性,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则奠基于实践的人类理性。马克思的这种奠基于实践理性的历史主义,把握到了历史相对性和确定性的统一,同时也将历史的确定性与人的能动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因而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关键词:历史主义;实践;辩证统一 论文 联盟网对马克思主义向来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解释进路,一是人道主义的解释进

2、路,一是科学主义的解释进路。事实性认知维度与价值性规范维度原本是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进路和科学主义解释进路却各执一端。将这两个维度割裂开来。人道主义的解释进路抛弃了事实认知维度,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纯粹基于人道主义理想的批判理论;科学主义的解释进路抛弃了价值性规范维度: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与人无关的机械的历史决定论。这两种解释进路都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片面理解,并使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解释能力和指导意义。要克服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这两种对马克思理论的片面理解,就必须在历史主义的根基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受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常常将历史主义与历史决定

3、论混同起来,进而将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完全等同于他的历史主义。实际上这是虽有关联但仍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历史主义有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一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只有通过追溯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得到理解;二是指所有的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都是历史性的,因此不能以我们所持有的信念和普遍原理为依据考察历史事件。从历史主义的这个本来意义上看,它并不必然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历史决定论相重合。但波普却将历史主义等同于历史决定论,并进而又用历史决定论来否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波普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不了解历史主义与历史决定论之间的区别,而是因为他认识到,在马克思的历

4、史主义与他的历史决定论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契合,这种契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解决了历史主义中一直存在着的一个内在矛盾,只有这种类型的历史主义才可以称得上是完备的历史主义,从而才是值得他认真加以对待和批判的。历史主义的一个内在矛盾就是:既要对事物的相对性和暂时性给予肯定,又要寻求它们的确定性根据。也就是说,历史主义作为一种与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相区别的一种方法,其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将一切都看作是暂时的和相对的;而历史主义的根本目标却又是为了把握整体历史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历史主义的这种内在矛盾使得它一般具有两种理论倾向,一是历史相对主义,一是历史决定论。只有企图克服历史相对主义、追求历史客观性和确定性的历

5、史主义才是历史决定论,而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显然属于这种特殊类型的、决定论的历史主义。马克思哲学的根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历史主义,这种特殊类型的历史决定论将事实性认知维度和价值性规范维度统一起来,既肯定了具体历史的相对性和暂时性,又肯定了总体历史的确定性和必然性,从而既区别于历史相对主义,又区别于机械的历史决定论。而要真正理解事实性维度和价值性维度如何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内在的统一,还必须将历史主义的根基进一步奠基于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只有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牢固根基,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决定论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的科学论断。马克思说:“

6、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历史无非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即人类实践的产物,理解人类历史的关键就在于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历史的解释不需要任何外在于人、外在于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产物的历史本身的尺度,从而也就不需要任何思辨的形而上学尺度。但问题在于,实践到底是怎样的活动?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历史条件是什么?在一定的现实历史条件下实践活动是怎样的?实践活动对历史条件有着怎样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是如何可能的?一方面,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现实历

7、史条件下才得以展开,即必须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人们任意支配的条件下展开,也就是说,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历史条件是客观的,因而人们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实践活动也是客观的。正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这种客观制约性使得历史展现为一个有规律的客观发展进程,而不是一种无规律可循的任意的、偶然的过程或一种受人类实践活动之外的力量所支配的神秘过程。但另一方面,作为对象性活动,人类实践又是能动的,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人类自身的目的、愿望对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并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正是这种能动的实践活动才使得历史展现为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性过程,展现为一个自然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而不是一种纯粹的

8、静止状态或一种没有前进、没有发展的重复。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之所以是向前发展的,一方面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是可以改变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所发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和动物与自然发生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呢?马克思接着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许多特性可以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这些特性不是最初的和最根本的,正是在生产中逐

9、渐产生和形成了这些特性,因此“生产活动”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初的和最根本的因素。但是,只有人才有“生产”,才有对象性活动。只有当人摆脱了动物的单纯本能进入到有意识的阶段,才有生产和对象性活动,人也才成其为人。可见,意识的产生和生产活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意识产生之前的活动不是人的生产活动,只是动物的本能活动。生产活动对于意识来讲的基础性地位,不应按时间上的先后来理解,而应当理解为是生产活动产生了意识或意识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当然,这里我们不可能详细地考察意识的产生机制和过程,但在这里指出意识的产生对人的重要性却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一开始,人与动物一样,只是靠本能的驱动从事直接的生命活动。但

10、当他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引下从事活动时,人就从动物界、从自然界中超拔为“人”,他所从事的活动就不再是“本能活动”,而是 “生产活动”。一旦在生产活动中获得了意识,人就把自己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就不再是纯粹由外部必然性所严格规定的存在物,就在自身的生存结构中获得了自由的一维,就在一个必然性的世界里开辟出了一片可能性的天地。有意识的人不仅按照外在的客观尺度。而且也按照内在的主观尺度来把握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发生关系。随着人类的活动能力和意识能力因相互促进而不断提高,即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因为实践无非是有意识的对象陛活动,人的生命活动日益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动物

11、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由此可见,人不过是自然自身发展的产物,但当人从纯粹自然必然性的链条中挣脱出来,产生能动意识并在能动意识指引下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时,世界就开始表明为一个“历史的”存在,一个对人

12、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个人化自然的过程,既是“自然的”又是“历史的”,因而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既是有着自身规律的客观过程,又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把握并为人的实践而改变的主观过程。它是客观与主观、决定与非决定的辩证统一。意识的产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任意想象,任何意识都有其产生的客观现实条件,都有其为客观现实条件所限定的客观内容。“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的产生及其客观内容都根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但这绝不是说,意识仅仅是对现实的被动的、“镜像式”的反映,人还通过想像将自身的目的、愿望、情感、意志投射于现实,从而对现

13、实进行取舍并延伸了现实。可见,世界从来都不是纯粹“客观地”呈现于人,总是渗透着人的目的、愿望、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因此对人而言,世界是怎样的,这不仅取决于客观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方式,也同样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方式。因此,从来就没有纯粹客观的“事实”,事实中总浸透着人的主观因素;同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方式、我们在事实中渗入的主观因素,又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的现实条件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的。也就是说,情感、意志以及意识等一切主观因素,其产生的方式连同它的客观内容都无法离开现实的根基而得以可能或得以理解。由此可见,事实既决定着又总渗透着人的主观因素,因而对事实的认知也既决定着又总渗透着

14、人的价值规范,事实与价值原本就是统一的,既统一于人的认知活动,也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关于事实与价值、人道与科学、是与应当、实然与应然之间僵硬的、外在的对立及鸿沟也就不再是不可统一和通达的了。既然对事实的把握不仅取决于事实本身,而且同时也取决于对事实进行把握的人,取决于人的一定的生存方式及在此一定的生存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意志、愿望、目的等等,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种理论,作为对事实的认知和把握,它既是正确的、真实的,但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真理,既是睢一的,又是开放的和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只能以一定的方式与

15、一定的世界发生一定的关系,世界只能以一定的方式呈现于人。真理因而是准一的;然而以历史主义的视野来看,随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共同发展,人们可以并且必然以多种方式与世界发生日益全面而丰富的关系,世界向人呈现的方式有多种可能,从而真理又是开放的和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但是,抽象地谈论可能性以及基于这些可能性之上的人的能动性的发挥,这是不够的,必须将这些可能性及能动性与一定的现实历史条件结合起来考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从而也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我们的现实并把握我们的未来。一开始,人们的需要仅限于维持肉体生存的最低限度,而满足这种最低限度的需要的能力也是极为低下的,以至于最低限度的需要还经常得

16、不到满足。这时的人类实践能力和意识水平都极其有限,人类与世界发生的关系也是极为简单而有限的只与世界的极小部分发生极简单的关系,实践活动对世界及对人类自身的影响甚微,而意识对实践及作为实践对象的现实世界的把握也极为简单和有限。随着这种实践能力的缓慢提高,逐渐出现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逐渐出现了较为发达的社会分工,人类逐渐摆脱了那种动物式的生存状态,但总的来说,人类仍处于一种主要依赖于外部自然力量的被动状态。但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使类能够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外部世界,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把握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但同时这种力量本身却又成为束缚人、压迫人的、外在的、异己的客观力量。先进生产力所带来的力量之所以说反过来成为束缚人、压迫人的力量,就在于:一方面,它以强大的物质力量将人们分割、框限在一种片面的、碎片化的生存境遇之中,使无法整合成为一个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