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模式探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310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团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模式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团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模式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团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模式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校团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模式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校团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模式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团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模式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团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模式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校团合作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模式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表现了区域的特色文化,艺术化地再现了民族、历史以及风土人情,保留着中华民族生存过程中最基本、最精练的文化信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将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掌握音乐技术的优秀专业音乐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教育事业,为保护并抢救地方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不断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一、校团合作模式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意义校团合作模式是学校与专业

2、艺术团体共同合作,两者相互依托、资源共享、统筹统管、共同发展,专业艺术团体派领导担任学校、专业教学负责人,参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以及课程标准的确定工作,并监控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参与音乐人才考评,为学生提供实践演出的机会,而地方艺术院校则为专业艺术团体演员提供学历教育、文化课培训、专业训练,根据专业艺术团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享教学、艺术团体的资源,实现学校与艺术团体的双赢。校团合作模式在地方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校团合作模式能有效推进音乐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形式较为呆板,活力不足,一味地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给学生灌输音乐技能及

3、技巧,教学效率低下,人才成长缓慢。而音乐专业学生在校团合作模式下,走出课堂,参与音乐艺术岗位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思考、研究、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快速成长为优联盟秀的音乐专业人才,可见校团合作模式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深化音乐教学改革,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次,校团合作模式为地方艺术院校的师生搭建了有力的实践平台。传统人才培养形式下,教师长期脱离舞台了,学生则重复练习现成的音乐技巧、技能,教师与学生均脱离社会实践,极大制约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校团合作模式下,教师可以直接参与舞台演出及音乐作品的编创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表演能力,掌握音乐市场现状及音乐艺

4、术的发展形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学生则在实际的舞台表演中不断磨砺成长,将课堂上所学的技巧、技能与实践演出结合起来,切身体验音乐表演,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成长为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二、校团合作模式存在的瓶颈目前地方艺术院校与专业艺术团体之间的校团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的运行中存在一定的瓶颈。有关校团合作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不够系统,尚未形成成熟的可操作模式,缺乏一整套模式的运行框架、指标、方式,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验证。地方艺术院校与专业艺术团体的部分教职员工对校团合作模式的认识不足,致使教职员工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抵触、反对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双方

5、的深度合作。学校与艺术团体的运作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与相对开放、管理松散的艺术团体不同,学校比较封闭,管理比较松散,两者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对接合作机制,大大制约了校团双方的深层次合作。校团合作的运作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保障,双方的自主权不足,合作教育思想不够成熟,校团合作的深度及宽度有待加强,没有充分满足合作的需求。艺术院校蓬勃发展,而艺术团体则日趋饱和,两者之间发展不对等,导致两者供需不足,合作的层次不高,校团合作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致使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作为一项凝聚表演特征的艺术,音乐需要借由艺术家对作品的表演诠释,将音乐作品真实地传达给欣赏者,才能真正表现出

6、音乐的生命力,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而地方艺术院校拥有专业的教育优势,亟需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技能及艺术素养的音乐专业人才,而专业艺术团体则拥有直接面对艺术实践及创新的优势,亟需提高团体人员的教育培训,校团合作能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在充分调动艺术团体参与教学改革,监控音乐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校方得以突破传统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音乐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的层次,提高音乐专业的实训教学成果,有效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得发展。因此,需要从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出发,不断实践研究,积极探索校团合作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地推进校团合作建设,完善并深化校团合作模

7、式,充分利用专业艺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寻求适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三、深化校团合作的培养模式研究以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的培养模式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是全面推进地方艺术院校与专业艺术团体合作的关键。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应将推动校团合作当做改革当地文化体制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当校团合作的重要桥梁,成立专门的校团合作教育委员会,负责校团合作相关政策法规的推进、指导、实施工作,通过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及人才政策、设立音乐艺术职业资格鉴定项目、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音乐专业职业鉴定基地放在艺术院校、下放财政、优惠税收、投入项目资金等举措,给予校团合作足够的政策引导及资金支持,加强校团合作的系统性,提高校团合作

8、的层次。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加强对艺术院校及艺术团体的调控,将双方的主要行政领导统一起来,不断提升双方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实现两个单位的行政领导双跨管理,最大限度地规范校团合作,做到了资源共享、院校一家,共谋发展,共同进步,推进艺术院校及专业艺术团体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与校团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校团双方的责任及义务有明确严格地规定,提高执法力度,保证校团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校团合作提供保障。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的模式良好的合作机制是推进地方艺术院校与专业艺术团体合作的重要载体。校团合作的合作机制中,针对学校而言,学校

9、是主要的人才输出方,而艺术团体则是人才的接收方,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由于校团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地方艺术院校与专业艺术团体的部分教职员工对校团合作模式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校团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为充分调动校团合作双方的积极性,需要良好的合作机制作为载体。校团双方可整合各方资源,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校团合作委员会,加强对校团双方全责关系方面的制度规范与监督指导,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提升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创作趋势研究,促进音乐创作、科研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为校团双方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建立起保证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和艺术团体音乐活动顺畅、有效的合作机制,有效实现资源共享、统筹管理,全面推进

10、校团的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地提升专业艺术团体资源的使用效率,为艺术院校的发展及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拓宽思路。拓展人才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音乐专业人才教育的本质是技能教育,只有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音乐专业人才。专业艺术团体拥有丰富的音乐及相关舞台艺术表演实践经验与人才优势,地方艺术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融合专业艺术团体的资源,在教学方面、演出方面、技能方面充分拓展人才的实践能力。校方可将团体的音乐专家及资深演员聘请到学校,开展音乐常规教学、专业音乐表演课程及学术讲座工作,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将艺术团体的实践资源充分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使之成为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增

11、强艺术院校的专业音乐教学力量。地方艺术院校可将专业艺术团体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阵地,根据音乐人才培养方案,有序地派遣音乐专业学生前去观摩学习、实践训练,整合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出平台,给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的机会,使校团合作中的学生及演员能在演出学习实践中共享经验、互帮技能、互助演出,共同提高进步。此外,专业艺术团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必然会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音乐绝活,地方艺术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展地域特色的音乐知识教学,延展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保护并传承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使之成为地方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及亮点。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