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849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1)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美国的布莱克曼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布克也认为: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因此,如何让历史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再现他自己,如何与别人进行交往,如何探索世界,如何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

2、己”,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本文试对此作一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尤其是一个历史教师更是应该帮助学生揭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规律,认识历史发展的走向。自主、合作和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

3、习方式,不仅是一次对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革命:它要求学生改变机械背读、消极接受的传统学习习惯,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养成重过程、重人文、重理性的习惯。同时,它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意识的革命:教师只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运用探究的手段,体现合作的意识,才能真正地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众多的文物古迹展示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与文明发展。但是,由于意识的缺乏与保护不力,造成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陷入“濒危”的境地。如果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只提供一些现成的知识,是不能让学生得出感悟的,这就需要通过合作与探究,体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意识,这也是历史

4、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综合课程是课程改革的趋势,但综合课程却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单科的教师如何面对综合的学生。无可否认,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我们这样单一知识结构的教师:历史系学生基本不读地理,很少钻研政治理论,这就很难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不仅涉及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还涉及一些社会学知识,这对一个历史教师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同样,高中教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与途径,但我们很难讲清民族的区域分布,说透现今的民族政策。这就迫使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

5、以教为业,为生之师,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很多场合,生为师之师。随着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越来越通畅,教师的立身资本已经不在于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方法的探究与思维的引领,这都迫使历史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教材的新内涵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1 知识更新加快。新教材体现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如果一个历史教师固步自封,不求发展,就很容易陷入知识陈旧的泥潭。历史与社会明确提出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样的结论,使很多历史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人们从前根深蒂固的观点就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同样,夏

6、商周断代工程的新成就,也使我们改变了“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这样的定论。新旧知识的碰撞,迫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2 综合意识加强。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如历史与社会文明的起源一章中涉及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早期国家的形成、告别野蛮等内容,把人类文明的几个主要发源地融洽地整合在一起。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专题性设计更是体现了综合的意识,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在大学里,知识的编排一般以点、线为主要方式,如中国古代史,宋史以及英国史,中世纪史等,缺乏面、体的意识,而综合性教材的特点就是不求知识的深度,但求知识的广度与活度,这种强

7、调“面、体”的编排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更高。3 人文性内容的增加。当今社会,人文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材在这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如历史与社会对孔子民本思想的介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就打破了以前教材只强调知识结构、重思想灌输等做法,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与思路。类似这样内容的增加也需要教师不断修正自己的传统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策略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些历史教师视专业发展为畏途,未能一窥教学研究的门径,不能享受专业发展带来的乐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未能真正体会专业发展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

8、同样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一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发展自身素养的主要途径。积淀拓展知识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知识的积淀,而教研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深化与挖掘,是积淀知识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共识的情况下,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自己的教研意识,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知识内涵可以通过“五个一”的制度来养成。“五个一”是指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地完成五项

9、基本工作。1 每学年每位教师、每个教研组必须确立一项科研课题,课题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学校科研的总课题,把学校的每项工作与学校的总体构思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科研场”的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把广大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杂务中摆脱出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2 每个学期阅读一本历史理论或教育理论专著。理论学习是一个教师接受先进理念,形成教研意识的基本保证。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一个不注意学习的高中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他的业务能力会退化到高中学生的水平;一个初中教师则只能与初中学生同日而语,这是非常可悲的。要克服这一现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3 每学年每位教师上交一篇历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是对教学实践的上升性总结和

10、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性运用的反思,通过教学论文的撰写,帮助教师形成关注教改动态,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4 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或记录有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的思考和灵感,而这些灵感很多时候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应该及时加以捕捉。教师可以先实录其中最为得意的一堂课,然后对这堂课的每个环节进行反思,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便于改进。5 每学期为学生开设一堂讲座。一个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是新时期对历史教师的要求。讲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了解社会,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的途径之一。因为讲座与上课有所不同,它对教师的

11、知识面、语言能力和调控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五个一”的制度,对部分历史教师来说,可能会有压力。但我们说,一旦把这些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自觉的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 熏陶丰富人文素养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责任。然而,时代的发展给这个千古命题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给学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答案就是传人文之道,丰富人文素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1 确立大历史意识。这里所说的“大历史”,不单是指学科间的渗透、迁移和贯通,而且还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包括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其

12、实,人类社会的历史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纵横交织的。但由于过去的历史教学过于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忽略了历史的人文精神的传递,这是教学的缺陷。应该明确: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知识的传授并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方向,历史教学的真谛应该是传递人文信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加深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养成对历史深刻思考的习惯,这对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确立“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新理念,甚至可以“文理渗透,综合创新”。在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入“诗、联、画”等各种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大历史意识。另外,还可以采用故事会、小品、辩论会等形式,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拓

13、展思维,开阔视野。当然,在这些素材的引入和方法的选择上,应该体现精心选择、巧妙引导、讲究实用的原则,切忌生搬硬套、喧宾夺主。2 挖掘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依据一切既有的知识,以独特的态度和方法对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人文之道是历史学习的精华所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特点,挖掘隐含其中的人文要素,给学生以情感、思想的熏陶。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此我们在中学历史社会化教学模式这一总课题的指导下,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杭州十中某教师设计的馆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引起了杭州市社会各界的瞩目。他把历史课堂开到了博物馆,在杭州的官窑博物

14、馆、自然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茶叶博物馆等地都留下了他和学生的足迹;他还首创了“新概念集邮”的文化活动,把剪报、写作、历史、集邮整合在一起,得到了全市历史教师的好评。这种活动把历史教学与人文熏陶紧密结合,对拓展教师视野,形成教研意识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只要把这些活动的内容加以整理、完善,就是很好的探究性学习报告,也是很好的教研论文。拓展形成理性思维理性的原初本意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是人的一种能力,是最高层次的理智。理性思维的养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 熟悉教材。学习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教材是学

15、生理性思维产生的源泉。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总是先了解历史事件发展、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而从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中得到感悟与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理解教材显性知识的基础上,内化教材隐性目标,产生理性的火花。2 得出史识。史识是指一种特有的历史眼光,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凭借这种眼光和能力,我们能够从生硬的历史事实中得出理性的启示。例如,人文主义与民本思想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中国民本思想的产生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对民本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在他之前,孔子更是一个身体力行者,他对仆人汇报马厩失火的第一个反应是“人有无受伤”,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而

16、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在1516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通过深邃的洞察和判断,我们还是能够得出一些理性的问题:人文主义与民本思想两者之间有无差别?这两种社会思潮存在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对历史会产生怎样的不同影响?为什么中国的民本思想不能发展成为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这种认识是理性的、必要的。3 形成观点。历史的理性前提表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绝非超感性的精神的自我演绎。因此,教师必须感悟历史事件,体察社会和人情,形成自己的观点。学校教育的课程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某种教学内容的例子。所以不能把教材看作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更不能看作是一种规定。尤其是历史教材,它所记叙的只是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而对这一事件所揭示的内涵是需要感悟和理解的。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内心世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这是教师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